被千万年薪挖角的Deepseek95后,走向大模型舞台中央(图)
大鱼新闻 科技 10 hours, 12 minutes
![](https://cdn.dayu.news/article/202502/10/356989/c288e002-bd49-4dba-818f-0756a25ef6e9.jpeg)
Deepseek整个春节期间如火如荼背后,是一群“高深莫测的奇才”(OpenAI前政策主管Jack Clark评价)。
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曾在36氪的采访中,给出了这一群员工的大致画像:“都是一些Top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毕业的博四、博五实习生,还有一些毕业才几年的年轻人。当下AI圈的从业者,名校、高学历已成标配。
《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创业者人群画像报告》显示,AI创业者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的特点,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70%,他们分别来自于全球400多所高校,其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领先。
此外,AI人群中的95后站在了舞台中央。美国麦克罗波洛智库于2024年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调查报告》指出,在美国的30余家备受瞩目的华人初创AI公司中,95后创业者占据一半,包括“天才少女”郭文景、身价超10亿美元的Alexander Wang等。
而在国内,DeepSeek-V2的关键研发者罗福莉、面壁智能CTO曾国洋、波形智能创始人姜昱宸等也皆为95后。
“中国劳动年龄的‘95后’人口约2亿人(17—29岁),‘95后’年轻人才成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生活富足,更倾向工作发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报告指出。
由此可见,95后之所以能在大模型的浪潮中,成为中坚力量走向舞台中央,并不偶然,这与时代大潮和个人的选择紧密关联。
聚光灯下的天才少年们
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大模型市场规模已达到约294.16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700亿元,发展势头强劲。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强调AI在数字经济中的重要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模型和AI是当下的明星赛道,近两年的入局者可谓适逢其时。
众所周知,AI作为门槛高的行业,入局者需要绝对的“硬实力”。纵观近几年,走进AI大模型圈聚光灯下的年轻人,大多有亮眼的学历和强悍的技术实力。
前段时间网传小米以千万年薪挖角的罗福莉,便是大模型圈的明星。其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后保研至北京大学计算机语言研究所。
硕士毕业后,罗福莉通过“阿里星项目”加入阿里达摩院机器智能实验室,负责AliceMind开源项目,并主导开发了多语言预训练模型VECO。“阿里星项目”是阿里校招的最高级别,每年平均录取人数不到20人,录取比例不足1%。在阿里的宣传当中,“每一届阿里星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
早在2019年,罗福莉便因在一年内发布了8篇顶刊论文(其中2篇一作)登上了热搜榜,其提出的词义消歧方法和文本风格转换框架推动了NLP技术的发展。
2022年,罗福莉离开了阿里,加入幻方量化,从事深度学习相关策略建模和算法研究。随后,她又跳槽至DeepSeek担任深度学习研究员,参与DeepSeek-V2研发。
罗福莉的成名既有时代际遇因素,也离不开她个人强大的专业能力。和她同样被誉为“天才少女”,还有Pika的创始人郭文景。她高中就读于杭州二中的竞赛班,其母亲郭晓莉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父亲郭华强是浙江信达雅公司的实际控股人。
高一时,郭文景就获得了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浙江省赛区)一等奖,后来她连续两年参加美国国家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公开赛,皆夺得冠军。
2016年,郭文景成为浙江省第一个被哈佛本科提前录取的学生。在斯坦福大学读博期间,郭文景发现如今市场上的各类AI产品使用起来都过于繁琐,于是她毅然决定从斯坦福辍学,创立Pika Labs,旨在打造一款让视频创作更简单的AI工具。
硅谷的投资人们闻风而动,一年内Pika完成了B轮融资,总融资额达到1.35亿美元,公司估值翻倍至4.7亿美元。公司创立半年后,郭文景便推出了Pika1.0,可供用户“零门槛”生成和编辑3D动画、动漫、卡通和电影等不同风格的视频。
该产品推出当天爆火国内外科技圈,连带着走红的,还有郭文景父亲的公司信达雅——8天连拉6个涨停板,公司总市值达到83亿元,创下新高。为此公司还特意发公告澄清并未投资Pika,“父凭女贵”的故事为人们所乐道。
不仅仅是罗福莉和郭文景,在AI圈,天才少年比比皆是。曾国洋,8岁自学编程,奥赛冠军保送清华,一度被外界誉为“天才少年”。
大学期间,曾国洋加入了清华大学的NLP(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成为最早一批的大模型研究员,后以骨干身份加入悟道·文源中文预驯化模型团队。2020年,他作为主力成员,和团队一起研发出国内首个中文大模型CPM-1,引起业内热议。
毕业后,他和导师刘知远联合成立面壁智能,出任CTO,这一年他24岁。2024年5月,曾国洋领导团队研发出模型“MiniCPM”,被业界誉为“性能小钢炮”。
他们契合了他们的时代
不仅仅是这些已经成名的95后,与AI相关的创业领域也在不断涌入95后的新面孔。
波形智能的创始人姜昱辰,95后的她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博士。其公司创立不到一年,她的公司开发出由Weaver驱动的网文AI写作产品“蛙蛙写作”。上线一年,该产品注册用户超30万,生成近200亿字数的文本,付费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时长超6小时。
还有在3D大模型领域发力的宋亚宸,98年生的他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先后在商汤科技、MiniMax工作,年仅25岁创办3D大模型公司VAST,成立一年半内,VAST成为该领域的头部企业,占据超70%的市场份额。
专注于光子计算芯片的光本位亦由两名95后联合创立。创始人之一熊胤江是芝加哥大学计算科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另一联合创始人程唐盛则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他们二人的创业方向,选择了AI算力芯片,服务于大模型时代的AI推理和AI训练场景。
不仅是国内,从全球范围来看,95后学霸有成为中流砥柱的趋势。曾轰动一时的人工智能公司Scale AI,因获得7轮融资、估值千亿而成为业内的AI初创神话。其背后的掌门人Alexander Wang 97年生,5岁他开始接触编程,18岁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大一暑假辍学创立Scale AI。
如今,Scale AI成为全球领先的AI数据服务商。Alexander Wang本人也跻身全球30岁以下最富有的人榜单,成为了硅谷最年轻的创业巨头之一。年仅27岁的他,身价已经超过10亿美元,更有人评价他为“下一个马斯克”。
95后群体被描述为自信、乐观、有创造力、勇于挑战的一代,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不盲从,强调个体差异,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态度。作为“互联网原住民”,95后较早接触信息社会,推崇新技术,也具有敏锐的洞察和创造力。
Linkedln领英曾对一线以及“新一线”城市的数千名不同世代职场人的职业态度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95后对新兴行业的接受度比80/90后高,尤其对高端科技行业,包括大数据、云计算、AI、机器人等领域感兴趣。
一名AI领域的猎头告诉《AI光年》,从招聘情况来看,企业需求集中在少数有相关实验室的院校中,实验室里的博士生会比较吃香。该猎头认为,目前国内急需算法预训练人才,大部分企业会直接从核心实验室招聘。而目前已开设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多为国内的顶尖学府。
不过,“学历只是敲门砖,能力才是铁饭碗”,作为一个本就门槛高的行业,学历和智识或许只是第一步。DeepSeek的用人观也与此相契合,创始人梁文峰对36氪表示,DeepSeek团队的主要成员是top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以及尚未毕业的博士生。除院校外,DeepSeek还非常看中候选人的竞赛成绩以及创新性。
罗福莉和曾国洋也都曾公开表示:个人喜欢有挑战性的事物,不喜欢枯燥、重复的工作,长期处于舒适区意味着难得到成长。
智谱AI创始人张鹏则告诉《AI光年》,其招人主要看中两点: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起点很重要,但起点只代表过去的积累,未来的成长空间取决于学习能力。”张鹏透露,面试时会考察面试者在技术领域和商业领域掌握信息的速度和质量。
未来已来,在AI舞台上,已经走向舞台中央的 95后将创造更多新的可能。
Advertisement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