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结婚登记数量下探 年轻人正重写婚恋课题(图)
6Park 生活 18 hours, 34 minutes
月老庙前爱答不理,财神殿前长跪不起,这届年轻人似乎对婚姻越来越“无感”了。
据澎湃新闻报道,2月8日,民政部官网披露了2024年全国婚姻登记数据,2024年结婚登记数在经历2023年的止跌回升后,再度下探。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相较于去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减少了157.4万对,下降了约20.5%。这届年轻人正在用数据拒绝“凑合式人生”,重新书写婚恋的人生课题。
若要细数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的原因,婚育成本就占了大头。光是结婚筹备买房就让经济压力倍增,再加上婚后养娃、教育医疗一系列开销巨大,与其被生活压垮,不如先“躺平”保命。
再者是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太少,年轻人在学业、工作上内卷严重,回家只想躺平,真的没有太多精力去认真经营感情。如果再遇上一个不幸福的婚姻,带来的可能是更多的痛苦和压力。
大部分的年轻人拒绝结婚,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愿意将就。宁缺毋滥的道理大家都懂,如果可以遇到一个能够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伴侣,没有人会拒绝走进婚姻。正如网友所总结的: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单身。
从“清醒发言”到“婚姻祛魅”,再到“找对象不如找搭子”,这届年轻人不愿再为传统婚姻所束缚,更注重个人获得感。可供消耗人生的事情实在太多,“成家立业”不再是人生标配,自我实现才是他们生活中的核心价值。
其实,幸福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结婚,而在于是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个人选择,婚姻本就不该被范本化,只需要尊重自己的本心,让人生尽力快乐就好。
2024年结婚登记数量下探,创45年新低背后
中国的结婚登记数量下降是一个长期性的趋势,这主要与适婚年龄段人口总量缩减等因素有关
结婚登记数量在2023年短暂回升之后,2024年再度下探,创下自1980年以来结婚登记数量新低。
2月8日,民政部官方网站发布《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同是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办理结婚登记768.2万对,办理离婚登记259.3万对。
2024年公开的结婚登记数量,意味着全国结婚登记数在经历2023年的短暂止跌回升后再度下探。与2023年相比,结婚登记数量下跌20.5%。如对比1980年以来全国的结婚登记数量,创下45年来新低。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的结婚登记数量下降是一个长期性的趋势,这主要与适婚年龄段人口总量缩减等因素有关。适婚年龄人群基数减少,相应会影响到结婚登记的人数变少。
原新进一步解释称,这背后与中国人口的发展变化趋势紧密相关。如果把20岁到40岁看成适婚年龄段,适婚年龄段的下限即“00后”开始进入婚姻状态,而“00后”恰是低生育时代的出生人口,年均出生1631万人,那个时段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开始明显减少。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的总和生育率为1.43(通常人口学界将总和生育率2.1作为世代更替水平,将总和生育率低于2.1视为低生育率的门槛)。另一方面,如果把40岁及40岁以上作为适婚人口的上限年龄段,他们应该出生在80年代。从1981年到1997年,正值中国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每年的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80后”年均出生2213万人。目前,适婚年龄段人口呈现出“进少退多”的特点,因此,适婚年龄段的人数开始减少,假如说结婚率不变的话,适婚年龄段人口基数缩减,结婚人数自然就会变少,这是人口发展规律决定的。
2023年的结婚登记数量,在此前连续九年下跌后出现短暂的明显回升,当年全年办理结婚登记768.2万对,结婚登记数量比上年增长12.4%。2024年的结婚登记数量与2023年相比,下跌幅度明显。
对此,原新认为,2023年结婚登记数量回升,比2022年的结婚登记对数683.5万对增加了85万对,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新冠疫情期间社会流动性减少,疫情之后出现了结婚的一个“小高峰”,属于补偿性质;二是部分民众受到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选择双春年结婚的人数有所增加。“从长期趋势看,2023年结婚登记数量增加,到2024又有所减少,我认为是恢复到了一个正常轨道。”
除了适婚人口总量缩减的大背景,原新表示当前结婚人数下降趋势,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晚婚、不婚等,这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原新表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全国20岁-40 岁的适婚年龄段人口男性比女性多了 1752 万人,性别比是 108.9(女性=100,通常认为这个年龄段的性别比正常值应该在100左右)。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自上个世80年代开始偏高,至今已有40多年,走过了一条波动升高又逐渐下降的“倒V型”曲线,2022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依然为111.1(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3-107),依然偏高,“早期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队列的出生人口现在正好处在适婚年龄段,这就导致一部分男性因为性别的失衡,想结婚都结不了”。处于失婚状态。再从人口普查数据看到,还有一部分人又主动选择不结婚,以女性居多,处于不婚状态,2020年30岁-49岁的未婚女性占该年龄段人口的4.44%,与2000年0.66%相比,占比增加了5.7倍。
结婚与否和何时结婚,也是每一个个体在诸多因素下的选择。今年刚刚步入30岁的向明(化名),正是传统中的适婚人群。在上海工作的向明告诉《财经》记者,前几年当同龄人开始陆续步入婚姻时,他的父母并不急着催促他结婚,并且还担心他还不够成熟,不宜过早步入婚姻。进入28岁后,父母开始加紧催婚,基本上这两年来每次和父母见面,父母都会提到结婚事宜。父母还会经常转述或转发看到的新闻或者短视频,多是一些老人住进养老院,没有子女照顾遭人欺负等。父母还时常劝说他,一个完整的人,不应该只有工作、事业,还要有家庭和生活,“很多事情可以同步进行,不是非得成就一番什么,等你一切都准备好,就错过了结婚最佳年龄”。
不过,向明目前还没有结婚对象,还没走到结婚的实质性阶段。向明认为自己是一个传统的人,“我今后肯定是希望结婚的,也不排斥相亲,更谈不上恐婚”。
进入2025年,向明目前准备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他下定决心在新的一年,“打开自己,走向真实的生活,尝试去和新的人建立连接”。
但向明也并不急于结婚,他认为自己可能会延迟结婚。在考虑结婚对象方面,他更看重对方是否能和他共同成长,“遇见合适的人再结婚,而不是为了结婚而一味地降低标准。漫长的余生有太多的问题等着我们,不是结了婚就万事大吉”。如果继续在一线城市工作和生活,住房问题也是结婚考虑的因素之一,“房子肯定还是要考虑的”。向明深知在一线城市买房的压力,如果没有家庭助力,“买房子还是遥远的事情”。
原新指出,中国结婚登记数量的减少,带来的将是一个长周期、系列性的影响,从时间上看,伴随出生人口数量和总人口减少的影响,适婚年龄段人口数量和结婚人口数量会出现下降大趋势。从时间上看,结婚人数减少会相应地影响到后面的生育率、出生人口数量、少儿人口数量、劳动力的变化、老龄化等诸多方面。结婚登记数量下降,生育基数人群的减少,使得提振生育的任务更加重要。
2024年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要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若干措施》提出一揽子生育支持措施,包括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及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
原新建议,在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同时,还应拓展到婚姻友好环境的塑造。比如,降低婚姻成本,抑制高彩礼,降低买房或租房负担,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线下交流机会等,“关键让已经制定的支持和友好政策和措施怎么能够实实在在地落地,让年轻人真正受惠,产生出好的效果”。
据澎湃新闻报道,2月8日,民政部官网披露了2024年全国婚姻登记数据,2024年结婚登记数在经历2023年的止跌回升后,再度下探。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相较于去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减少了157.4万对,下降了约20.5%。这届年轻人正在用数据拒绝“凑合式人生”,重新书写婚恋的人生课题。
若要细数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的原因,婚育成本就占了大头。光是结婚筹备买房就让经济压力倍增,再加上婚后养娃、教育医疗一系列开销巨大,与其被生活压垮,不如先“躺平”保命。
再者是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太少,年轻人在学业、工作上内卷严重,回家只想躺平,真的没有太多精力去认真经营感情。如果再遇上一个不幸福的婚姻,带来的可能是更多的痛苦和压力。
大部分的年轻人拒绝结婚,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愿意将就。宁缺毋滥的道理大家都懂,如果可以遇到一个能够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伴侣,没有人会拒绝走进婚姻。正如网友所总结的: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单身。
从“清醒发言”到“婚姻祛魅”,再到“找对象不如找搭子”,这届年轻人不愿再为传统婚姻所束缚,更注重个人获得感。可供消耗人生的事情实在太多,“成家立业”不再是人生标配,自我实现才是他们生活中的核心价值。
其实,幸福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结婚,而在于是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个人选择,婚姻本就不该被范本化,只需要尊重自己的本心,让人生尽力快乐就好。
2024年结婚登记数量下探,创45年新低背后
中国的结婚登记数量下降是一个长期性的趋势,这主要与适婚年龄段人口总量缩减等因素有关
结婚登记数量在2023年短暂回升之后,2024年再度下探,创下自1980年以来结婚登记数量新低。
2月8日,民政部官方网站发布《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同是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办理结婚登记768.2万对,办理离婚登记259.3万对。
2024年公开的结婚登记数量,意味着全国结婚登记数在经历2023年的短暂止跌回升后再度下探。与2023年相比,结婚登记数量下跌20.5%。如对比1980年以来全国的结婚登记数量,创下45年来新低。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的结婚登记数量下降是一个长期性的趋势,这主要与适婚年龄段人口总量缩减等因素有关。适婚年龄人群基数减少,相应会影响到结婚登记的人数变少。
原新进一步解释称,这背后与中国人口的发展变化趋势紧密相关。如果把20岁到40岁看成适婚年龄段,适婚年龄段的下限即“00后”开始进入婚姻状态,而“00后”恰是低生育时代的出生人口,年均出生1631万人,那个时段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开始明显减少。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的总和生育率为1.43(通常人口学界将总和生育率2.1作为世代更替水平,将总和生育率低于2.1视为低生育率的门槛)。另一方面,如果把40岁及40岁以上作为适婚人口的上限年龄段,他们应该出生在80年代。从1981年到1997年,正值中国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每年的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80后”年均出生2213万人。目前,适婚年龄段人口呈现出“进少退多”的特点,因此,适婚年龄段的人数开始减少,假如说结婚率不变的话,适婚年龄段人口基数缩减,结婚人数自然就会变少,这是人口发展规律决定的。
2023年的结婚登记数量,在此前连续九年下跌后出现短暂的明显回升,当年全年办理结婚登记768.2万对,结婚登记数量比上年增长12.4%。2024年的结婚登记数量与2023年相比,下跌幅度明显。
对此,原新认为,2023年结婚登记数量回升,比2022年的结婚登记对数683.5万对增加了85万对,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新冠疫情期间社会流动性减少,疫情之后出现了结婚的一个“小高峰”,属于补偿性质;二是部分民众受到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选择双春年结婚的人数有所增加。“从长期趋势看,2023年结婚登记数量增加,到2024又有所减少,我认为是恢复到了一个正常轨道。”
除了适婚人口总量缩减的大背景,原新表示当前结婚人数下降趋势,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晚婚、不婚等,这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原新表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全国20岁-40 岁的适婚年龄段人口男性比女性多了 1752 万人,性别比是 108.9(女性=100,通常认为这个年龄段的性别比正常值应该在100左右)。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自上个世80年代开始偏高,至今已有40多年,走过了一条波动升高又逐渐下降的“倒V型”曲线,2022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依然为111.1(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3-107),依然偏高,“早期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队列的出生人口现在正好处在适婚年龄段,这就导致一部分男性因为性别的失衡,想结婚都结不了”。处于失婚状态。再从人口普查数据看到,还有一部分人又主动选择不结婚,以女性居多,处于不婚状态,2020年30岁-49岁的未婚女性占该年龄段人口的4.44%,与2000年0.66%相比,占比增加了5.7倍。
结婚与否和何时结婚,也是每一个个体在诸多因素下的选择。今年刚刚步入30岁的向明(化名),正是传统中的适婚人群。在上海工作的向明告诉《财经》记者,前几年当同龄人开始陆续步入婚姻时,他的父母并不急着催促他结婚,并且还担心他还不够成熟,不宜过早步入婚姻。进入28岁后,父母开始加紧催婚,基本上这两年来每次和父母见面,父母都会提到结婚事宜。父母还会经常转述或转发看到的新闻或者短视频,多是一些老人住进养老院,没有子女照顾遭人欺负等。父母还时常劝说他,一个完整的人,不应该只有工作、事业,还要有家庭和生活,“很多事情可以同步进行,不是非得成就一番什么,等你一切都准备好,就错过了结婚最佳年龄”。
不过,向明目前还没有结婚对象,还没走到结婚的实质性阶段。向明认为自己是一个传统的人,“我今后肯定是希望结婚的,也不排斥相亲,更谈不上恐婚”。
进入2025年,向明目前准备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他下定决心在新的一年,“打开自己,走向真实的生活,尝试去和新的人建立连接”。
但向明也并不急于结婚,他认为自己可能会延迟结婚。在考虑结婚对象方面,他更看重对方是否能和他共同成长,“遇见合适的人再结婚,而不是为了结婚而一味地降低标准。漫长的余生有太多的问题等着我们,不是结了婚就万事大吉”。如果继续在一线城市工作和生活,住房问题也是结婚考虑的因素之一,“房子肯定还是要考虑的”。向明深知在一线城市买房的压力,如果没有家庭助力,“买房子还是遥远的事情”。
原新指出,中国结婚登记数量的减少,带来的将是一个长周期、系列性的影响,从时间上看,伴随出生人口数量和总人口减少的影响,适婚年龄段人口数量和结婚人口数量会出现下降大趋势。从时间上看,结婚人数减少会相应地影响到后面的生育率、出生人口数量、少儿人口数量、劳动力的变化、老龄化等诸多方面。结婚登记数量下降,生育基数人群的减少,使得提振生育的任务更加重要。
2024年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要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若干措施》提出一揽子生育支持措施,包括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及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
原新建议,在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同时,还应拓展到婚姻友好环境的塑造。比如,降低婚姻成本,抑制高彩礼,降低买房或租房负担,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线下交流机会等,“关键让已经制定的支持和友好政策和措施怎么能够实实在在地落地,让年轻人真正受惠,产生出好的效果”。
Advertisement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