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集采药质疑 医保局“莫须有”领导受访记者?(组图)
6Park 生活 2 days
2月9日,国家医保局官方账号发布专访报道,回应了1月份上海等地政协委员和医生对集采药质量的质疑。
关于回应的内容我就不多评论了,简而言之还是一以贯之的口径,集采药安全可靠,超低价集采药也有质量保障,所有的质疑都是捕风捉影。
特别有意思的是这篇专访本身,正如我标题里所写的,它是国家医保局一位莫须有的领导接受了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一位不存在的记者专访,然后才写出的报道。
最开始我在国家医保局官方账号看到这篇专访报道的时候就觉得有点奇怪,怎么没有署名呢?文章底下写着来源是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我还在想是不是原文署了名,转载时漏掉了。为此我特意去下载了一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App,真的找到了这篇报道。截图如下:
原文链接:https://m.peopledailyhealth.com/articleDetailShare?articleId=00019e668b7d461b9e4a0f190aac40e2
同样的,在客户端的新闻报道页面也没有找到记者署名。作为对比,我在首页随机点开了另外两条新闻给大家做个对比:
这两条都是今天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布的新闻,都在标题下方署了记者的名字。本来嘛,人民日报,正经媒体,记者采访了专家和领导,撰写了报道,光明正大的事,就应该署名为报道负责的。
即便是我这样不入流的自媒体,写这篇文章也能大大方方注明作者是项栋梁,文章下面还有我的头像,真•无愧于心。
但是很奇怪,偏偏到了这篇亿万国人瞩目的,很明显会成为爆款新闻的专访,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却没有记者署名。
那么,是忘了吗?我仔细往下看,确认不是忘了署名,因为文章末尾有主编、责编和校对的署名,没理由单独把记者给忘了。
所以,到此可以判定,这个采访了国家医保局和药监局领导的记者并不存在。或者……没脸见人?
再看采访对象,也是很特别,全都是隐形人。
整篇报道里数十次出现“有关同志”、“有关专家”、“调研人员”、“7家医院负责人”、“医护人员”、“麻醉科临床医生”、“结直肠外科主任”、“有人”等指代词,没有一个真名实姓的。
再重复一遍:国家医保局回应集采药质疑的文章里,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任何一个真人的名字。
非媒体专业的朋友可能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作为老记者,我太了解这其中的门道了。我以前当记者的时候,要是敢交上去这样一篇大几千字没有一个真名实姓的报道,一定会被编辑和部门主任骂死。
原因很简单:作业没带就是没写,采访没有名字就是没采访,调研没有名字就是没调研。
不管实际情况是怎样,没有采访对象名字的报道就是会专业人士判定为“纯属虚构”,这是保护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原则。
在公开的报道里可以用化名张三李四,可以用“不方便透露姓名的人士”,绝不能用“有人”,不能用“听说”。
总之,采访对象必须真实存在,不能“莫须有”。
所以,这篇专访报道从头到尾就很奇怪,记者是不存在的,接受采访的领导是莫须有的,报道中涉及到的所有人都是隐形的。
与之相对应的,这篇报道涉及的内容却是和14亿人的健康切身相关,和数万亿医保基金直接挂钩,最近几个月受到舆论持续强烈关注的集采药质量与价格话题。这一话题的重要程度,严肃程度,稍有基本常识的人都会心里有数。
上述报道里提到:
调研人员向专家们表达了“开门办集采、登门听意见”,认真接受社会监督的诚意。
坦诚说,就这篇从头到尾没名没姓的新闻报道来说,我,项栋梁,仅代表我自己,没有感受到任何诚意。
关于回应的内容我就不多评论了,简而言之还是一以贯之的口径,集采药安全可靠,超低价集采药也有质量保障,所有的质疑都是捕风捉影。
特别有意思的是这篇专访本身,正如我标题里所写的,它是国家医保局一位莫须有的领导接受了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一位不存在的记者专访,然后才写出的报道。
最开始我在国家医保局官方账号看到这篇专访报道的时候就觉得有点奇怪,怎么没有署名呢?文章底下写着来源是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我还在想是不是原文署了名,转载时漏掉了。为此我特意去下载了一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App,真的找到了这篇报道。截图如下:
![](https://cdn.dayu.news/article/202502/09/356703/537ff6de-9528-45bc-872b-94af52e4e357.jpeg)
原文链接:https://m.peopledailyhealth.com/articleDetailShare?articleId=00019e668b7d461b9e4a0f190aac40e2
同样的,在客户端的新闻报道页面也没有找到记者署名。作为对比,我在首页随机点开了另外两条新闻给大家做个对比:
![](https://cdn.dayu.news/article/202502/09/356703/450ca81d-ebfe-4caf-8212-db8a36624629.jpeg)
![](https://cdn.dayu.news/article/202502/09/356703/b893cc22-9263-4c23-88d7-bcd94636cdc0.jpeg)
这两条都是今天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布的新闻,都在标题下方署了记者的名字。本来嘛,人民日报,正经媒体,记者采访了专家和领导,撰写了报道,光明正大的事,就应该署名为报道负责的。
即便是我这样不入流的自媒体,写这篇文章也能大大方方注明作者是项栋梁,文章下面还有我的头像,真•无愧于心。
但是很奇怪,偏偏到了这篇亿万国人瞩目的,很明显会成为爆款新闻的专访,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却没有记者署名。
那么,是忘了吗?我仔细往下看,确认不是忘了署名,因为文章末尾有主编、责编和校对的署名,没理由单独把记者给忘了。
![](https://cdn.dayu.news/article/202502/09/356703/fcffbc83-1936-44bb-85aa-069b98968eb1.jpeg)
所以,到此可以判定,这个采访了国家医保局和药监局领导的记者并不存在。或者……没脸见人?
再看采访对象,也是很特别,全都是隐形人。
整篇报道里数十次出现“有关同志”、“有关专家”、“调研人员”、“7家医院负责人”、“医护人员”、“麻醉科临床医生”、“结直肠外科主任”、“有人”等指代词,没有一个真名实姓的。
再重复一遍:国家医保局回应集采药质疑的文章里,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任何一个真人的名字。
非媒体专业的朋友可能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作为老记者,我太了解这其中的门道了。我以前当记者的时候,要是敢交上去这样一篇大几千字没有一个真名实姓的报道,一定会被编辑和部门主任骂死。
原因很简单:作业没带就是没写,采访没有名字就是没采访,调研没有名字就是没调研。
不管实际情况是怎样,没有采访对象名字的报道就是会专业人士判定为“纯属虚构”,这是保护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原则。
在公开的报道里可以用化名张三李四,可以用“不方便透露姓名的人士”,绝不能用“有人”,不能用“听说”。
总之,采访对象必须真实存在,不能“莫须有”。
所以,这篇专访报道从头到尾就很奇怪,记者是不存在的,接受采访的领导是莫须有的,报道中涉及到的所有人都是隐形的。
与之相对应的,这篇报道涉及的内容却是和14亿人的健康切身相关,和数万亿医保基金直接挂钩,最近几个月受到舆论持续强烈关注的集采药质量与价格话题。这一话题的重要程度,严肃程度,稍有基本常识的人都会心里有数。
上述报道里提到:
调研人员向专家们表达了“开门办集采、登门听意见”,认真接受社会监督的诚意。
![](https://cdn.dayu.news/article/202502/09/356703/5f884d35-3a07-4fc9-b475-050a9fe9632c.jpeg)
坦诚说,就这篇从头到尾没名没姓的新闻报道来说,我,项栋梁,仅代表我自己,没有感受到任何诚意。
Advertisement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