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学研究领先世界,美国机构被挤出前十”(图)
大鱼新闻 科技 19 hours, 12 minutes
据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2月8日报道,最新公布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数据表明,中国在物理学研究领域正领先世界,而美国远居其后,全球高质量物理学研究的顶尖机构均位于中国或欧洲,美国排名最高的机构仅位居13位。
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对美国的技术优势产生深远影响,因为物理学是现代技术和创新的重要基础,但也有观点强调美国在原创性研究突破方面仍总体领先。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由国际顶尖科学刊物《自然》编制,是一个用于追踪各个机构和国家科学产出的数据库。每年,自然指数都会根据在顶尖期刊中发表的科学文章和论文数量,对领先的机构(包括公司、大学、政府机构、研究所或非政府组织)和国家进行排名。
这份最新的榜单基于2023年11月起12个月内的研究成果。数据显示,中国在排名前10的机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清华大学位列前三。
2025年1月15日,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视觉中国
跻身前10的非中国机构仅有两家,分别是排名第4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PG)和排名第10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美国排名前三的机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分别位列自然指数榜单第 13、16 和 20 位。
相比之下,在2021年的指数中,上述三所美国机构均在前10之列,而中国仅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两所机构入围。
自然指数衡量两个不同的得分——计数(Count)和份额(Share)。一个机构每发表一篇至少有一位附属作者的文章,就会得到一分,这些分数加起来就是该机构的计数分数。对于份额得分,每篇文章赋值为 1,由所有作者平均分配。例如,一篇有10位作者的文章,每位作者的份额值为0.1。每个机构的份额得分是将该机构作者的份额值相加得出的。
在最新榜单中,中国科学院在这两项指标上均遥遥领先,而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是前5名中唯一的非中国研究机构。
不过中方的一位物理学家提到,尽管自然指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机构的实力,但也存在局限性,对排名应持谨慎态度。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小龙表示:“近年来,中国科研人员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科学论文数量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整体实力正在提升。”
但他指出,这一指标并非代表一切。陈小龙说:“除了少数分支领域,中国在原创性和真正突破性的研究突破方面总体仍落后于美国。”
拥有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分析仪器工程师金贤驰(音译)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排名背后存在多种因素。
“中国和欧洲的实验室团队往往规模较大,因此更容易产出更具影响力的论文。”金贤驰说,另一方面,一些具有显著开创性的研究起初可能不被学术期刊接受,这可能使创新型机构处于劣势。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宣布复现核聚变点火实验。 视觉中国
不过,金贤池认为,自二战以来,美国在科学研究,包括物理学研究方面的整体领先地位实际上一直在下降。他说,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人才外流。
物理学是大多数现代技术发展和前沿研究的基础。在整个20世纪直至21世纪,美国一直是物理学研究的首选之地,该领域近100项诺贝尔奖被美国获得。
金贤池说:“一段时间内研究水平的下降必然会对未来产生影响。”
《福布斯》杂志201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曾警告称,美国正面临“不再吸引物理学领域最优秀、最聪明人才”的风险。文章引用的美国物理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美国物理学博士项目的国际申请数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下降。
与此同时,随着美国国内科研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物理学家选择离开美国。
例如,去年1月,获奖华裔物理学家高华健全职加入清华大学担任教授。最近,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计算物理学家陈沪东在美40余年后,回国全职加盟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2024年,中国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去年8月发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较去年上升1位至第11位,是排名前30的经济体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也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11月发布的一份评估主要国家科学活动与趋势的中国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在2023年被美国超越后,于2024年重新夺回物理学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经济学人》报道也称,中国在科技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科学家们取得了一系列全球顶尖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
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对美国的技术优势产生深远影响,因为物理学是现代技术和创新的重要基础,但也有观点强调美国在原创性研究突破方面仍总体领先。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由国际顶尖科学刊物《自然》编制,是一个用于追踪各个机构和国家科学产出的数据库。每年,自然指数都会根据在顶尖期刊中发表的科学文章和论文数量,对领先的机构(包括公司、大学、政府机构、研究所或非政府组织)和国家进行排名。
这份最新的榜单基于2023年11月起12个月内的研究成果。数据显示,中国在排名前10的机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清华大学位列前三。
![](https://cdn.dayu.news/article/202502/08/356652/a4b25ea3-7e83-448c-a3e8-9cc867b0f0e2.jpeg)
2025年1月15日,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视觉中国
跻身前10的非中国机构仅有两家,分别是排名第4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PG)和排名第10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美国排名前三的机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分别位列自然指数榜单第 13、16 和 20 位。
相比之下,在2021年的指数中,上述三所美国机构均在前10之列,而中国仅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两所机构入围。
自然指数衡量两个不同的得分——计数(Count)和份额(Share)。一个机构每发表一篇至少有一位附属作者的文章,就会得到一分,这些分数加起来就是该机构的计数分数。对于份额得分,每篇文章赋值为 1,由所有作者平均分配。例如,一篇有10位作者的文章,每位作者的份额值为0.1。每个机构的份额得分是将该机构作者的份额值相加得出的。
在最新榜单中,中国科学院在这两项指标上均遥遥领先,而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是前5名中唯一的非中国研究机构。
不过中方的一位物理学家提到,尽管自然指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机构的实力,但也存在局限性,对排名应持谨慎态度。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小龙表示:“近年来,中国科研人员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科学论文数量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整体实力正在提升。”
但他指出,这一指标并非代表一切。陈小龙说:“除了少数分支领域,中国在原创性和真正突破性的研究突破方面总体仍落后于美国。”
拥有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分析仪器工程师金贤驰(音译)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排名背后存在多种因素。
“中国和欧洲的实验室团队往往规模较大,因此更容易产出更具影响力的论文。”金贤驰说,另一方面,一些具有显著开创性的研究起初可能不被学术期刊接受,这可能使创新型机构处于劣势。
![](https://cdn.dayu.news/article/202502/08/356652/c25d91b9-c6db-4114-9961-dc1cf082217b.jpeg)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宣布复现核聚变点火实验。 视觉中国
不过,金贤池认为,自二战以来,美国在科学研究,包括物理学研究方面的整体领先地位实际上一直在下降。他说,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人才外流。
物理学是大多数现代技术发展和前沿研究的基础。在整个20世纪直至21世纪,美国一直是物理学研究的首选之地,该领域近100项诺贝尔奖被美国获得。
金贤池说:“一段时间内研究水平的下降必然会对未来产生影响。”
《福布斯》杂志201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曾警告称,美国正面临“不再吸引物理学领域最优秀、最聪明人才”的风险。文章引用的美国物理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美国物理学博士项目的国际申请数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下降。
与此同时,随着美国国内科研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物理学家选择离开美国。
例如,去年1月,获奖华裔物理学家高华健全职加入清华大学担任教授。最近,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计算物理学家陈沪东在美40余年后,回国全职加盟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2024年,中国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去年8月发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较去年上升1位至第11位,是排名前30的经济体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也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11月发布的一份评估主要国家科学活动与趋势的中国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在2023年被美国超越后,于2024年重新夺回物理学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经济学人》报道也称,中国在科技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科学家们取得了一系列全球顶尖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
Advertisement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