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强凌弱的官二代哪吒 是如何被影视剧漂白的(组图)

6Park 娱乐 2 hours, 47 minutes



从神魔小说中,梳理观念的流变,反映的却是真实社会观念的变迁,有意思。

撰文丨侯虹斌

春节档电影成了当下讨论最火热的话题,《哪吒2》的票房、口碑均一骑绝尘,毫无争议地成为第一;而且总票房预测超过87亿人民币,直奔中国影史第一而去。

而同期相似题材的《封神2》却在高期待值之下,听取骂声一片。

我在电影院里先看完《哪吒2》,隔了几分钟再看《封神2》,五六个小时下来,基本上感受到这个“封神宇宙”了。春节期间最重头的两部电影均改编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能发现两者之间的价值观差异。

“封神宇宙”,主旨到底是什么?

01

阐教与截教之争

我们先来说电影涉及的部分。

电影《封神1》和《封神2》里,“封神榜”是阐教与截教势力争夺的核心。

阐教的领袖是元始天尊,门下有姜子牙、哪吒、杨戬、雷震子等。换一下片场,《哪吒2》里的太乙真人、无量仙翁以及他门下的鹤童、鹿童,还有庞大的捉妖队,就是阐教的。

阐教的观念是“天命秩序”,有一套严格的等级秩序,与后来的儒家纲常伦理十分相似,暗喻了封建门阀制度。

而截教的领袖是通天教主,弟子包括闻仲(闻太师)、赵公明、三霄娘娘、邓婵玉、四大魔将等。申公豹是截教的,但在《哪吒2》当中,却把可怜的申公豹设计为替阐教干脏活的。

截教持有“万物平等”观,强调“有教无类”,可以靠努力突破传统修行界限,门下弟子也不拘一格,没有阶级观念。

虽然听起来截教更自由,更符合今天的观念,但是由于阐教支持周,截教支持商,真实的历史是由周代商,周代表了历史的方向,所以,支持周的,就成了正义的一方。

▲《哪吒2》番外(图/视频截图)

阐教,在明代许仲琳的小说《封神演义》里,在电影《封神2》里,在电影《哪吒2》里,都是天命所归的一方。而截教,成了阻挠天命,必须打败的反派。

但是,电影《哪吒2》里,身为阐教第三代弟子的哪吒,却更强调“我命由我不由天”,打破天命,重塑自我,跟阐教观念格格不入。他的大师伯、阐教老大之一“无量仙翁”,是片中最大反派;无量仙翁打的招牌是,为了能在阐截大战中获胜,加紧炼丹,咱们使些阴谋诡计也无妨,都是为了大义嘛。一身反骨的《哪吒2》,反的就是这种“大义”。

就而反派的截教中,也并不都是坏人。《封神2》里提供了好代表:邓婵玉就是一片忠心向明月。

像金庸小说当中,名门正派常常会出沽名钓誉的伪君子、真小人;歪门邪道中却时不时会有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真勇士一样。名门正派,正是藏污纳垢的好地方。

理解了两派的立场,大致也就明白了,一个代表正统,一个却是要突破轶序。是正是邪,就看你站在哪一方了。

02

小镇做题家

虽然两部电影里都有申公豹,但两者形象是截然不同的。《哪吒2》里的申公豹被彻底洗白了。

《哪吒2》里的申公豹,惹人怜惜,是因为电影里几笔就描述出小豹完整的一家。父亲申正道,乡村教师,某著名学校的培训班老师,培养出一个考上顶级名校、有了编制的大儿子申公豹。

申公豹训练刻苦,寒窗苦读,一朝跃龙门,由全村的希望,变成全村的骄傲。弟弟申小豹,一个中学生,也以哥哥为榜样,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大家纷纷向豹豹一家拜师学艺。

▲《哪吒2》剧照(图/网络)

但他们不知道,申公豹有苦难言。在阐教体系里,只有名门正派出身的仙才能有地位,他是豹妖,虽然因为成绩极其优异进了编制,也是因为无量仙翁需要有人干脏活,要他做一些违法乱纪见不得人的坏事。——这像不像现实中的,高校导师虐待弟子的新闻?

那些可爱的小牛小羊们,还在跟从着培训班老师辛苦地修炼,殊不知,他们不可能成仙,未来命运只能是被炼成丹,被吃掉。

这不正是现实世界中的“阶级固化”吗?那么多渴望通过努力奋斗而向上走的年轻人,大家讨厌这种铁板一块的世界,却深知无力打破。

这才是观众们在看到申公豹一家的际遇之后,深深共情的原因。

《封神演义》里,元始天尊对截教的申公豹和生物的贬低,就是“湿卵化生之辈,披毛戴羽之徒”。申公豹不该加入阐教,他应该加入截教。

阐教注重出身和阶级,截教注重后天的努力和修行。截教,只要你认同它的观念,不问出身,不在乎你是人是妖。有技术、有能力的申公豹在这里,只会如鱼得水。

可惜的是,在“封神宇宙”当中,周朝取代商朝是历史必然;站在商朝那边的截教,在“封神大战”中失败了,新的统治秩序确立了,也象征着儒教的秩序稳定下来了。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代又一代的新轶序打破旧桎梏,这是另一种历史必然。

03

被“漂白”的哪吒

明代许仲琳的小说《封神演义》,近些年来成了神话剧的富矿。里面的阐截大战,有点像明代社会的镜像投射,阐教对应官方正统理学,捍卫现有的阶级和轶序不可动摇;而截教暗喻新兴市民阶层,总想打破限制,争取到更多机会。

当然,统治力量是强大的,阐教胜,截教败,这是历史进程中难以避免的悲剧。

哪吒,是《封神演义》里最出名的人物。但这个人物形象,真正出彩,是在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哪吒闹海》当中。这部动画片,彻底摒弃了“封神演义”当中的阐截之争:

龙王恃强凌弱、危害百姓;父亲李靖软弱无能,斗不过龙王就准备献祭年幼的哪吒;而哪吒虽有孩子调皮的一面,但为了全城百姓、毅然自刎,剔骨还父、剔肉还母,是感天动地的英雄。

为了反父权,连肉身都抛弃,动画片《哪吒闹海》带给中国人极强的精神震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可以比肩孙悟空的超级IP。

这次新的电影《哪吒1》和《哪吒2》当中,没有使用“剔骨还父”的这种反父权主题,而是用的“反天命”的主题,有所不同。个人认为,主题上不如“反父权”那么震憾,但由于完成度非常高,也是相当成功的。

▲《哪吒2》剧照(图/豆瓣)

接下来,我要梳理一下原著小说《封神演义》当中,哪吒和阐教的真实形象了。

在原著小说里,哪吒可不是普通熊孩子的那种调皮和顽劣,而是恃强凌弱,深知自己有后台,打死人可以不偿命、四处霸凌的衙内。

比如,哪吒在海边玩水,用兵器搅乱海水,东海龙宫受到海啸波及,摇摇欲倒。夜叉巡视,发现是哪吒作祟,哪吒首先破口辱骂夜叉,矛盾升级后直接打死了他。我挑几句原文:

(打死夜叉后)哪吒笑曰:“把我的乾坤圈都污了。”复到石上坐下,洗那圈子。

三太子敖丙来追查,哪吒承认自己是凶手。说的却是:

我在此避暑洗澡,与他无干;他来骂我,我打死了他,也无妨。

打死敖丙之后,龙王前来质问,哪吒见父母害怕了,他说的是:

我不是凡夫俗子,我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弟子。此宝皆系师父所赐,料敖光怎的不得我。我如今往乾元山上,问我师尊,必有主意。

也就是说,我有后台,爹娘别怕。

确实是如此。太乙真人得知真相后,想的是:

虽然哪吒无知,误伤敖丙,这是天数。今敖光虽是龙中之王,只是布雨兴云,然上天垂象,岂得推为不知!以此一小事干渎天庭,真是不谙事体!(以上来源《封神演义》第12回)

背后的高官,果然支持哪吒。于是,哪吒再度威胁苦主家属,不许越级上访,不许上天庭告状!

▲《哪吒2》海报(图/豆瓣)

在《封神演义》哪吒的故事里,哪吒是一个残暴的官二代(指的是太乙真人这个大后台,不是李靖这种小官),他和师傅因为站对了队,站在周的那边,这是大节;所以,哪吒怎么样为非作歹,打杀良民,都不碍事,是小节。龙王不能忍受儿子被杀,是蠢货,不懂事,是妨碍天下;再多嘴,把你也杀了。

这,才是真实的阐教,才是真实的政治等级与轶序。

原著里的哪吒,站在的是天命的一边,他享受了阶级的特权、甚至打死龙王儿子的特权。只要你是在轶序高位,你就可以为非作歹,就可以对下位者百般压榨和凌辱,都是正义一方。

反而,龙王成为不甘屈辱,奋起抗争的悲剧形象。

现代影视作品当中,当然不能把这么负面的角色当作主角了。于是,美化哪吒、丑化龙王,哪吒反而成了等级制度的受害者。

这一部新的动画《哪吒》系列,倒是跳出了这些旧窠臼,重新创作了,哪吒和龙王都是好人,都是受害者;最高的天命制定者,才是恶人。

从神魔小说中,梳理观念的流变,反映的却是真实社会观念的变迁,有意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