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造一架歼-20!洛马总裁:中国歼-20年产量与F-35持平
大鱼新闻 军事 3 hours, 16 minutes
中国的歼-20战机自2011年首飞以来,已经从最初的“小批量试生产”迈向了“规模化量产”阶段。而根据最新消息显示,2024年,中国歼-20的年产量已经突破了100架,甚至部分外国研究机构猜测可能达到120架左右,基本上与美国F-35的交付量持平。按照这个速度计算,平均每3天就有一架崭新的歼-20下线,这一速度无疑令外界震惊。
▲美国《空天军杂志》报道了洛马总裁的发言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洛马)的总裁吉姆·泰克莱特在年度会议上承认,中国五代机的生产速度已经让美国感受到压力。而美国《空天军杂志》的报道更是直接指出,中国空军的歼-20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款能在数量上对F-35形成竞争的五代机,这无疑是对中国航空工业实力的巨大肯定。
然而,歼-20的超高产量并非偶然,而是中国航空工业几十年技术积累、供应链自主化以及先进生产模式相结合的成果。
首先,是脉动生产线的应用。在歼-20的生产过程中,中国引入了类似于波音787、F-35那样的“脉动生产线”,即飞机的生产过程被分成多个固定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后,飞机会沿着生产线不断前进,直到最终下线。这样的模式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歼-20能够实现流水线式生产。
▲换装WS-15的歼-20B,彻底超越了F-22,成为最强五代空优战斗机
其次,是国产化率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歼-20的初期生产受限于发动机、电子设备等关键部件的进口问题,但近年来,这些短板已被逐步克服。国产WS-15发动机已经开始逐步换装,使得歼-20彻底摆脱了俄制发动机的制约。此外,雷达、电子战系统等核心设备也实现了完全自主化生产,大幅降低了生产瓶颈,提高了交付速度。
最后,是规模化制造体系的建立。目前,成飞和沈飞两大航空制造中心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除了歼-20,还承担着歼-35(舰载五代机)的生产任务。工厂的扩建、新设备的引入,以及生产流程的优化,使得歼-20的制造周期不断缩短,最终达到了如今3天一架的惊人速度。
▲F-35的“脉动生产线”
对比之下,美国F-35战机的生产状况就显得略显尴尬。洛马2024年共交付了110架F-35战机,虽然看似与歼-20产量接近,但其中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其一是TR-3升级受阻,生产计划推迟。F-35原定于2023年开始全面升级TR-3(第三阶段技术升级),包括更强的计算能力、新型电子战系统等,但由于技术问题,该计划被迫推迟至2026年。受此影响,2024年和2025年交付的F-35战机都是“阉割版”——缺少完整战斗力,仅能用于训练。
其二是国际订单分配,产能被稀释。目前F-35的年产量虽然在100-120架之间,但这些战机需要分配给多个国家,美国空军、海军陆战队、盟国订单等都会分走大部分产能。相比之下,歼-20的全部产量都优先供应中国空军,作战能力的提升更为直接。
其三是成本高昂,生产受预算影响。F-35的生产成本高昂,每架造价约为8000万美元,而歼-20虽然未公布具体单价,但依靠国产供应链控制,成本显然低于F-35。此外,美国国防预算的波动也影响了F-35的生产计划,导致其产能提升受到限制。
▲2024年10月份“中国军号”的报道
歼-20的大规模量产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中国空军的装备更新速度上。从2024年公开的多个报道可以看出,歼-20已经全面铺开,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况:
例如歼-7(二代机)飞行员直接改装歼-20。过去,飞行员从老式战机换装新机型时,一般需要经过三代、四代机(如歼-10、歼-16)的过渡训练,但2024年10月,“中国军号”在一篇报道中提到,部分歼-7飞行员直接改装歼-20。这意味着歼-20的列装速度太快,甚至飞行员都出现了短缺,不得不加快训练进程。
此外,多个航空旅换装完成,歼-20已经成为中国空军的骨干力量。2024年已有多个航空旅完成歼-20换装,意味着歼-20已经不再是“精英部队专属”,而是逐渐成为空军的主力战斗机。预计到2030年,歼-20的数量将远超F-22,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五代机机队之一。
▲中国歼-20第五代隐身战斗机
尽管中国成飞与沈飞的两款“六代机”已于2024年底双双完成首飞,但按照此前歼-20的试飞进度,“六代机”至少要到2030年才能正式定型量产。因此,在未来5-10年内,歼-20仍将是中国空军的绝对主力,并继续保持高速量产。同时,歼-20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值得关注:例如用于指挥无人机群、执行电子战任务的歼-20S双座型;例如升级后的歼-20B,会不会再换装更先进的国产发动机、增加隐身涂层、优化航电系统;还有舰载版歼-20还会不会出现?尽管目前歼-35已经即将进入量产,但是否会有歼-20的舰载版仍是一个悬念。
总之,随着歼-20的年产量突破100架,甚至可能达到120架,与F-35几乎持平,这一事实本身已经说明:中国的航空工业不仅达到了全球一流水平,更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美国。而F-35虽然仍是全球最畅销的五代机,但面对升级受阻、生产受限、成本高昂等问题,其优势正在逐渐被削弱。可以预见,未来十年,歼-20与F-35的竞争还将持续,而中国空军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写大洋两端空中力量的格局。
▲美国《空天军杂志》报道了洛马总裁的发言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洛马)的总裁吉姆·泰克莱特在年度会议上承认,中国五代机的生产速度已经让美国感受到压力。而美国《空天军杂志》的报道更是直接指出,中国空军的歼-20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款能在数量上对F-35形成竞争的五代机,这无疑是对中国航空工业实力的巨大肯定。
然而,歼-20的超高产量并非偶然,而是中国航空工业几十年技术积累、供应链自主化以及先进生产模式相结合的成果。
首先,是脉动生产线的应用。在歼-20的生产过程中,中国引入了类似于波音787、F-35那样的“脉动生产线”,即飞机的生产过程被分成多个固定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后,飞机会沿着生产线不断前进,直到最终下线。这样的模式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歼-20能够实现流水线式生产。
▲换装WS-15的歼-20B,彻底超越了F-22,成为最强五代空优战斗机
其次,是国产化率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歼-20的初期生产受限于发动机、电子设备等关键部件的进口问题,但近年来,这些短板已被逐步克服。国产WS-15发动机已经开始逐步换装,使得歼-20彻底摆脱了俄制发动机的制约。此外,雷达、电子战系统等核心设备也实现了完全自主化生产,大幅降低了生产瓶颈,提高了交付速度。
最后,是规模化制造体系的建立。目前,成飞和沈飞两大航空制造中心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除了歼-20,还承担着歼-35(舰载五代机)的生产任务。工厂的扩建、新设备的引入,以及生产流程的优化,使得歼-20的制造周期不断缩短,最终达到了如今3天一架的惊人速度。
▲F-35的“脉动生产线”
对比之下,美国F-35战机的生产状况就显得略显尴尬。洛马2024年共交付了110架F-35战机,虽然看似与歼-20产量接近,但其中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其一是TR-3升级受阻,生产计划推迟。F-35原定于2023年开始全面升级TR-3(第三阶段技术升级),包括更强的计算能力、新型电子战系统等,但由于技术问题,该计划被迫推迟至2026年。受此影响,2024年和2025年交付的F-35战机都是“阉割版”——缺少完整战斗力,仅能用于训练。
其二是国际订单分配,产能被稀释。目前F-35的年产量虽然在100-120架之间,但这些战机需要分配给多个国家,美国空军、海军陆战队、盟国订单等都会分走大部分产能。相比之下,歼-20的全部产量都优先供应中国空军,作战能力的提升更为直接。
其三是成本高昂,生产受预算影响。F-35的生产成本高昂,每架造价约为8000万美元,而歼-20虽然未公布具体单价,但依靠国产供应链控制,成本显然低于F-35。此外,美国国防预算的波动也影响了F-35的生产计划,导致其产能提升受到限制。
▲2024年10月份“中国军号”的报道
歼-20的大规模量产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中国空军的装备更新速度上。从2024年公开的多个报道可以看出,歼-20已经全面铺开,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况:
例如歼-7(二代机)飞行员直接改装歼-20。过去,飞行员从老式战机换装新机型时,一般需要经过三代、四代机(如歼-10、歼-16)的过渡训练,但2024年10月,“中国军号”在一篇报道中提到,部分歼-7飞行员直接改装歼-20。这意味着歼-20的列装速度太快,甚至飞行员都出现了短缺,不得不加快训练进程。
此外,多个航空旅换装完成,歼-20已经成为中国空军的骨干力量。2024年已有多个航空旅完成歼-20换装,意味着歼-20已经不再是“精英部队专属”,而是逐渐成为空军的主力战斗机。预计到2030年,歼-20的数量将远超F-22,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五代机机队之一。
▲中国歼-20第五代隐身战斗机
尽管中国成飞与沈飞的两款“六代机”已于2024年底双双完成首飞,但按照此前歼-20的试飞进度,“六代机”至少要到2030年才能正式定型量产。因此,在未来5-10年内,歼-20仍将是中国空军的绝对主力,并继续保持高速量产。同时,歼-20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值得关注:例如用于指挥无人机群、执行电子战任务的歼-20S双座型;例如升级后的歼-20B,会不会再换装更先进的国产发动机、增加隐身涂层、优化航电系统;还有舰载版歼-20还会不会出现?尽管目前歼-35已经即将进入量产,但是否会有歼-20的舰载版仍是一个悬念。
总之,随着歼-20的年产量突破100架,甚至可能达到120架,与F-35几乎持平,这一事实本身已经说明:中国的航空工业不仅达到了全球一流水平,更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美国。而F-35虽然仍是全球最畅销的五代机,但面对升级受阻、生产受限、成本高昂等问题,其优势正在逐渐被削弱。可以预见,未来十年,歼-20与F-35的竞争还将持续,而中国空军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写大洋两端空中力量的格局。
Advertisement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