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国在450公里太空干了件大事,美国心如乱麻(图)

大鱼新闻 科技 3 hours, 41 minutes

2024年2月3日,中国在距地球450公里的太空完成新一代碳化硅(SiC)功率器件在轨验证。美国媒体感慨,当中国开始从太空“俯冲”科技制高点时,华盛顿苦心经营的围堵铁幕已千疮百孔。



碳化硅材料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战略价值,源于其卓越的物理特性。3.26eV的禁带宽度是硅基材料的3倍,击穿电场强度超硅基10倍,热导率达4.9W/cm·K 。

在太空极端环境下,碳化硅展现出超强的抗辐射能力、高温稳定性和高频响应特性,成为新一代高功率电子系统的“终极材料”。此次中国验证的400V高压碳化硅器件,在50天的强辐射、高真空、极端温差考验下仍保持参数稳定,意味着其具备在核爆电磁脉冲、深空辐射带等“死亡禁区”持续工作的能力,这无疑击中了现代战争体系中最脆弱的“电子神经”。

在军事应用领域,碳化硅技术的优势十分显著。采用碳化硅衬底的GaN射频器件,可使雷达功率密度提升5倍以上,配合高频特性,新一代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有望突破2000公里,且能在强电磁干扰中锁定F-35隐身战机。碳化硅功率模块还可使舰载激光武器供电系统体积缩减60%,为百千瓦级战略激光武器实战化铺平道路。

传统硅基器件在核爆产生的γ射线和中子流中迅速失效,而碳化硅器件在等效1000万拉德辐射剂量下仍能保持90%以上性能,这让中国洲际导弹导航系统、战略预警卫星、地下指挥所电子设备具备“核战生存能力”,彻底改写核威慑博弈的底层逻辑。

碳化硅的热导率特性使其成为百千瓦级激光武器散热系统的核心材料,其轻质高强特性催生新一代复合装甲,实验室数据显示,碳化硅陶瓷复合装甲抗穿甲弹能力是传统钢装甲的3倍,重量却仅为1/4。这些技术一旦量产,美军引以为傲的“穿透性制空”战略将面临系统性反制。



面对中国在碳化硅领域的快速发展,美国曾试图通过技术封锁加以遏制。美国商务部将碳化硅衬底列入《商业管制清单》,限制6英寸以上碳化硅晶圆出口。然而,中国工程团队凭借自主创新,在8英寸碳化硅衬底制备上取得突破,良品率从2021年的30%跃升至2023年的65%。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所言,当中国开始出口碳化硅晶圆时,美国的技术禁运将变成自我封锁。碳化硅器件在军事装备中的应用,能使战斗机电源系统减重40%、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效率提升30%。据洛马公司评估,若中国在2030年前完成70%军用电源系统的碳化硅替代,美军现有电子对抗体系压制效率将下降58%。更让美国焦虑的是,中国已建成从衬底制备、外延生长到器件封装的完整产业链,而美国碳化硅产能43%依赖日本供应商。

碳化硅之争,本质上是全球化时代技术权力转移的缩影。中国在材料、工艺、应用场景三个维度同步突破,使美国惯用的“小院高墙”策略遭遇根本性挑战。兰德报告警告,在碳化硅领域,中国专利申请量以年均29%的速度增长,而美国仅为7%。若不能重构产学研协同机制,美国或将在未来十年失去高端功率电子领域的主导权。

中国碳化硅技术的突破,是自主创新的胜利。它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重塑全球半导体竞争格局,也为中国在军事、航天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