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扎堆却狂卖50亿?今年春节档有啥魔力?(组图)
6Park 生活 6 hours, 9 minutes
好久没有这么热闹的春节档了。
光从名号上,上映的电影都来头不小。“唐探宇宙”的新成员《唐探1900》,金庸代表作《射雕英雄传》的全新翻拍,2023年“自来水”之王《封神:朝歌风云》的续作《封神:战火西岐》。
动画电影也称得上是扛鼎之作,有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哪吒之魔童闹海》和老少咸宜的《熊出没·重启未来》。
“说一段神话~ 话说那么一家,这家夫妻俩,生了个怪娃娃”
就连喜欢真实战场,对《红海行动》回味无穷的硬汉,也有系列新作《蛟龙行动》可以一睹为快。
如此豪华的阵容,照理来说,在近几年低迷的电影市场上,随便拿出来一部,观众看了都应当是赞不绝口,恨不得朋友圈发电影票让大家二刷、三刷,在社交平台上也要多发帖赞美。
然而总体来说,今年春节档的电影,名气大于实力,总体评价不尽人意。
其中《封神2》和《唐探1900》更是吐槽的焦点。
01 烂片扎堆?
《封神2》被吐槽的点,主要在五毛特效上。
被骂的最惨的是殷郊法相。
被冠以“变色人、肥猪、蓝皮体育生”等名号。
曼哈顿博士人称小殷郊。
更有人说,殷郊我眼熟啊,这不中国版阿拉丁灯神么。
这蓝皮橘红头发,这不魔形女么。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在影院看出了幻觉,怕点煤气灶把殷郊召唤出来。
除了殷郊,被喷的还有魔家四将。
这造型特别像周一上班没睡醒的我。
更抓马的是,这魔家四将,甚至赶路是用跑的。而且被吐槽为看起来像特殊群体。
特效尚且如此,剧情就更不用说了,各种反智、恋爱脑,让人看了直生气。
《唐探1900》则是被称为“说教”电影。陈导一发力,后半段就从一个探案片,变成说教片。
更别提《射雕》电影,至今不敢放出豆瓣评分,怕被粉丝冲烂。
你以为这就完了?今年的观影环境,其实更烂,影院堪比菜市场。
举个例子。
今年春节档期间,安徽一男子带自己母亲看电影,啊嫌自己买的前排座位视野不好,霸占了后排座位,和来寻找自己座位的情侣产生激烈争吵,最终导致警察到场,300多人被退票。
更有熊孩子外放满场跑,不买爆米花原地撒泼的打滚的,全家老小嗑瓜子的,影院闹哄哄的。
然而,这种烂片扎堆加上烂环境影院造就的是什么呢?
2025年大年初一总票房就已经超2021年,刷新中国影史单日最高票房纪录,一天狂卖18亿,观影人数3000多万。
截至1月31日16时49分,总票房更是直接破了45亿。
这种反差不由得让我疑惑,为什么?
02 露天电影院
首先,这份数据的总额一定是准确的,那到底有没有水分呢?
我认为可能有,但是不多。
票房虚高从操作路径上,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刷票,院线通过增设半夜“幽灵场”排片和注入资金买票来冲击票房数据。
其中不少网友看到《射雕》的座位分布图,都认为可能是刷的票,因为正常人看电影肯定是买中间,很少买两边。
但对于院校和影院来说,票房不仅是与影片制片方、发行方分账的依据,更需要上缴国家5%电影专项资金和3.3%营业税的依据。所以上报的票房越高,院线和影院上缴的税费越多,给片方的分成也越多。
最多也就小刷一点,按照这个亿级刷,公司都得破产。
第二种可能性,要从消费端考虑,比如是不是有特殊的补贴政策,下方了消费券,导致票价便宜,观影人数增多呢?
今年的春节档平均票价为51.3元,比去年还要高一点,另外也没有大规模的补贴政策。
所以今年的票房是实打实的高,这不禁令人费劲,为啥都说垃圾,还都去看?
这是因为电影院的功能发生了迁移,电影院目前在春节的地位,和以前的春晚差不多。
换句话说:影院其实不光是看电影的,而是具备全家大团聚潜力的场地。
我们先从电影院目前的地位讲起。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文化作品多如繁星,难以有一个东西让大家都满意,全家存在明显代沟的情况下,有没有什么地方能容得下全家?
除了家里,想出去玩的话,有且只有电影院,在电影院,花上百块让全家安静的待2小时,简直太划算了。
第二点是,大家都说烂片扎堆,这个大家指的是谁?无疑是一二线城市文化精英。
文化精英具备长期培养起来的审美体系,自然是看不上这些平平无奇的电影。真心觉得烂的也有,吹毛求疵者也有。
当然也确实有真烂片
但春节档呢?谁是主流消费群体,无疑是二三线的下沉市场。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97%的国土面积,被约300个地级市、3000个县城、40000个乡镇和66万个村庄占据,全国总人口约85%的人在这里生活。
然而到了互联网上,如此庞大的群体,发出的声音,鲜少出现在网络的主流舆论场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不光具有经济上的绝对优势,从文化意义上,也担任着意见领袖的地位。
某些前沿的文化精英,甚至看电影看个2分钟就知道大致故事脉络和电影品质如何。
但是在下沉市场里,电影不是电影,大家可以把电影理解为一个个短视频组成的长片,和家人在一起过年团聚快乐才是真的。
像诞生了玉面手雷王的《红色护卫》这种抗日神剧,为何一直都存在,一定是市场需要。
这么想,烂片就没那么烂了。小孩能看的熊出没,大人也一样看, 女孩想看帅哥,男孩想看美女,《封神2》都有,甚至还有恋爱线,就连上了岁数的老年人,一样能看个儿孙满堂的热闹,几十块的花销老人也比较能接受。
另外,上一个有这个功能的,还要数春晚,同样老少咸宜,全家欢聚。
但现在,提起春晚,无非“饺子、饺子、饺饺子、我们一起包饺子”。所以春晚真的没人看了以后。那电影院其实就接过了这个重担。
电影院从曾经文化前沿场所,变成百姓的寻常消费场地后,又进入了另一个团聚的功能领域。
为什么以前大家没这么觉得?电影院方兴未艾时,几乎没人带着全家去看电影,春节档也不太热,还是个新鲜玩意,人们热衷于在朋友圈晒电影票。
后来电影院遍地开花,并且持续下沉,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营业影院14395家、银幕数86310块,而在2024年新建的1026家影院中,有716家位于三四五线城市,占新建总数的近70%。
然而长期以来的文化语境下,电影院还是有些身段的。直到近几年,尤其是复联4上映时人山人海,大量观众涌入电影院。
这些下沉市场的观众,他们也许不懂什么谁是希区柯克,也经常搞混大卫·林奇和大卫·芬奇,更没看过《认识电影》,罗伯特麦基的《故事》。
但他们知道,一家人在春节难得聚在一起,在电影院里,可以吃着爆米花就让全家人快乐两个小时。比起一家人在客厅里看春晚,所有人心不在焉热闹的多。
他们也很少去电影博物馆看老片重映,没去过什么电影首映礼的现场,没光顾过环球影城,对时下的流行文化也难以点评一二。提起对电影的了解,不是港片周星驰就是沈腾马丽黄渤徐峥的内地江湖。
然而他们每天生活经历的剧情,远比任何一部现实主义电影深刻的多。
扎根者和他的父辈一样,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刨食吃,虽然在家生活也是早出晚归,一年难得和家里人团聚。
外出者在异乡摸爬滚打,时常站在人生路口迷茫,在年节时买着价格高昂的机票,抢着紧俏的火车票,一番热闹过后,再出发时不知未来是《落叶归根》还是《蜗居》。
而且县城的电影院,一般修得富丽堂皇,也算是很体面的娱乐场,这时,全家聚在一起叽叽喳喳看电影,或许能聊以慰藉辛劳,电影本身也早就超越了电影的概念。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当年卢米埃尔兄弟研究出电影放映机,第一次向全世界放电影的时候。选的也不是什么大剧院,音乐厅,而是一家普通的咖啡馆。
其中放映的一部电影叫《工人离开里昂的卢米埃尔工厂》。
放到今天,其实主题很简单,那就是大家下班回家了。
或许这就是电影的意义所在。
光从名号上,上映的电影都来头不小。“唐探宇宙”的新成员《唐探1900》,金庸代表作《射雕英雄传》的全新翻拍,2023年“自来水”之王《封神:朝歌风云》的续作《封神:战火西岐》。
动画电影也称得上是扛鼎之作,有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哪吒之魔童闹海》和老少咸宜的《熊出没·重启未来》。
“说一段神话~ 话说那么一家,这家夫妻俩,生了个怪娃娃”
就连喜欢真实战场,对《红海行动》回味无穷的硬汉,也有系列新作《蛟龙行动》可以一睹为快。
如此豪华的阵容,照理来说,在近几年低迷的电影市场上,随便拿出来一部,观众看了都应当是赞不绝口,恨不得朋友圈发电影票让大家二刷、三刷,在社交平台上也要多发帖赞美。
然而总体来说,今年春节档的电影,名气大于实力,总体评价不尽人意。
其中《封神2》和《唐探1900》更是吐槽的焦点。
01 烂片扎堆?
《封神2》被吐槽的点,主要在五毛特效上。
被骂的最惨的是殷郊法相。
被冠以“变色人、肥猪、蓝皮体育生”等名号。
曼哈顿博士人称小殷郊。
更有人说,殷郊我眼熟啊,这不中国版阿拉丁灯神么。
这蓝皮橘红头发,这不魔形女么。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在影院看出了幻觉,怕点煤气灶把殷郊召唤出来。
除了殷郊,被喷的还有魔家四将。
这造型特别像周一上班没睡醒的我。
更抓马的是,这魔家四将,甚至赶路是用跑的。而且被吐槽为看起来像特殊群体。
特效尚且如此,剧情就更不用说了,各种反智、恋爱脑,让人看了直生气。
《唐探1900》则是被称为“说教”电影。陈导一发力,后半段就从一个探案片,变成说教片。
更别提《射雕》电影,至今不敢放出豆瓣评分,怕被粉丝冲烂。
你以为这就完了?今年的观影环境,其实更烂,影院堪比菜市场。
举个例子。
今年春节档期间,安徽一男子带自己母亲看电影,啊嫌自己买的前排座位视野不好,霸占了后排座位,和来寻找自己座位的情侣产生激烈争吵,最终导致警察到场,300多人被退票。
更有熊孩子外放满场跑,不买爆米花原地撒泼的打滚的,全家老小嗑瓜子的,影院闹哄哄的。
然而,这种烂片扎堆加上烂环境影院造就的是什么呢?
2025年大年初一总票房就已经超2021年,刷新中国影史单日最高票房纪录,一天狂卖18亿,观影人数3000多万。
截至1月31日16时49分,总票房更是直接破了45亿。
这种反差不由得让我疑惑,为什么?
02 露天电影院
首先,这份数据的总额一定是准确的,那到底有没有水分呢?
我认为可能有,但是不多。
票房虚高从操作路径上,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刷票,院线通过增设半夜“幽灵场”排片和注入资金买票来冲击票房数据。
其中不少网友看到《射雕》的座位分布图,都认为可能是刷的票,因为正常人看电影肯定是买中间,很少买两边。
但对于院校和影院来说,票房不仅是与影片制片方、发行方分账的依据,更需要上缴国家5%电影专项资金和3.3%营业税的依据。所以上报的票房越高,院线和影院上缴的税费越多,给片方的分成也越多。
最多也就小刷一点,按照这个亿级刷,公司都得破产。
第二种可能性,要从消费端考虑,比如是不是有特殊的补贴政策,下方了消费券,导致票价便宜,观影人数增多呢?
今年的春节档平均票价为51.3元,比去年还要高一点,另外也没有大规模的补贴政策。
所以今年的票房是实打实的高,这不禁令人费劲,为啥都说垃圾,还都去看?
这是因为电影院的功能发生了迁移,电影院目前在春节的地位,和以前的春晚差不多。
换句话说:影院其实不光是看电影的,而是具备全家大团聚潜力的场地。
我们先从电影院目前的地位讲起。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文化作品多如繁星,难以有一个东西让大家都满意,全家存在明显代沟的情况下,有没有什么地方能容得下全家?
除了家里,想出去玩的话,有且只有电影院,在电影院,花上百块让全家安静的待2小时,简直太划算了。
第二点是,大家都说烂片扎堆,这个大家指的是谁?无疑是一二线城市文化精英。
文化精英具备长期培养起来的审美体系,自然是看不上这些平平无奇的电影。真心觉得烂的也有,吹毛求疵者也有。
当然也确实有真烂片
但春节档呢?谁是主流消费群体,无疑是二三线的下沉市场。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97%的国土面积,被约300个地级市、3000个县城、40000个乡镇和66万个村庄占据,全国总人口约85%的人在这里生活。
然而到了互联网上,如此庞大的群体,发出的声音,鲜少出现在网络的主流舆论场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不光具有经济上的绝对优势,从文化意义上,也担任着意见领袖的地位。
某些前沿的文化精英,甚至看电影看个2分钟就知道大致故事脉络和电影品质如何。
但是在下沉市场里,电影不是电影,大家可以把电影理解为一个个短视频组成的长片,和家人在一起过年团聚快乐才是真的。
像诞生了玉面手雷王的《红色护卫》这种抗日神剧,为何一直都存在,一定是市场需要。
这么想,烂片就没那么烂了。小孩能看的熊出没,大人也一样看, 女孩想看帅哥,男孩想看美女,《封神2》都有,甚至还有恋爱线,就连上了岁数的老年人,一样能看个儿孙满堂的热闹,几十块的花销老人也比较能接受。
另外,上一个有这个功能的,还要数春晚,同样老少咸宜,全家欢聚。
但现在,提起春晚,无非“饺子、饺子、饺饺子、我们一起包饺子”。所以春晚真的没人看了以后。那电影院其实就接过了这个重担。
电影院从曾经文化前沿场所,变成百姓的寻常消费场地后,又进入了另一个团聚的功能领域。
为什么以前大家没这么觉得?电影院方兴未艾时,几乎没人带着全家去看电影,春节档也不太热,还是个新鲜玩意,人们热衷于在朋友圈晒电影票。
后来电影院遍地开花,并且持续下沉,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营业影院14395家、银幕数86310块,而在2024年新建的1026家影院中,有716家位于三四五线城市,占新建总数的近70%。
然而长期以来的文化语境下,电影院还是有些身段的。直到近几年,尤其是复联4上映时人山人海,大量观众涌入电影院。
这些下沉市场的观众,他们也许不懂什么谁是希区柯克,也经常搞混大卫·林奇和大卫·芬奇,更没看过《认识电影》,罗伯特麦基的《故事》。
但他们知道,一家人在春节难得聚在一起,在电影院里,可以吃着爆米花就让全家人快乐两个小时。比起一家人在客厅里看春晚,所有人心不在焉热闹的多。
他们也很少去电影博物馆看老片重映,没去过什么电影首映礼的现场,没光顾过环球影城,对时下的流行文化也难以点评一二。提起对电影的了解,不是港片周星驰就是沈腾马丽黄渤徐峥的内地江湖。
然而他们每天生活经历的剧情,远比任何一部现实主义电影深刻的多。
扎根者和他的父辈一样,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刨食吃,虽然在家生活也是早出晚归,一年难得和家里人团聚。
外出者在异乡摸爬滚打,时常站在人生路口迷茫,在年节时买着价格高昂的机票,抢着紧俏的火车票,一番热闹过后,再出发时不知未来是《落叶归根》还是《蜗居》。
而且县城的电影院,一般修得富丽堂皇,也算是很体面的娱乐场,这时,全家聚在一起叽叽喳喳看电影,或许能聊以慰藉辛劳,电影本身也早就超越了电影的概念。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当年卢米埃尔兄弟研究出电影放映机,第一次向全世界放电影的时候。选的也不是什么大剧院,音乐厅,而是一家普通的咖啡馆。
其中放映的一部电影叫《工人离开里昂的卢米埃尔工厂》。
放到今天,其实主题很简单,那就是大家下班回家了。
或许这就是电影的意义所在。
Advertisement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