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阿姨的虎口有5个点?”成互联网未解之谜(组图)
6Park 生活 6 hours, 42 minutes
“为什么阿姨的虎口纹着五个点?”这一问题已经成了一桩互联网的未解之谜。
在这样的帖子下少则几百个赞和评论,多则几千。
早年我对这一问题的答案非常有信心,因为在多年前我就研读过的公路商店那篇《西北人的虎口上为什么都有五个点》。
我坚定认为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直到我在南方亲自撞上虎口纹着五个点的阿姨。
本想套近乎问阿姨是不是西北人,当阿姨说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安徽人后,我的世界观被重塑了。
在此之后,我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往的认知可能是一种偏见。
虎口上的五个点早已不是一种独属于西北地域的特色文化,它遍布大江南北,已经成为了一桩都市传说。
第一个在网上问出这个问题的人,绝不会想到简简单单的五个点会牵出更大的都市疑云。
在网上总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问为什么阿姨的虎口纹着几个点。
拥有这样纹身的人,往往是年纪50岁左右的阿姨,有的是商场的保洁,有的是上门的保姆,有的是公司楼下给你递上早餐的阿姨。
搭配阿姨的职业,越来越多人认为,这像是什么神秘的接头暗号,而这些阿姨可能是来自什么神秘的组织。
一些懂经的朋友会在评论区给大家解答,说这样纹身不同地域之间意义也不同。
南方人是意味着跑过江湖,意思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西安附近,可能是参与过梅花帮。
华北一带可能是坐过牢,因为四点意味铁窗,中间一点意味自己,相当于受困于牢笼。
在这些答案里,最能勾起想象和好奇的,莫过于是“梅花帮”这三个字。
若是追溯这一帮派,就要提到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秘密帮派形式。
简而言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叫“教门”,另一种被称作“会党”。
前者依靠宗教迷信以及师徒传承来支撑起整个组织架构的运行;
后者多由异姓结拜兄弟组成,成员之间讲究的是一个义字。
“梅花帮”显然属于“会党”的一种,在都市传闻里,其成员由内部沟通的方式,是一双绣花鞋。
而真正有记载的“梅花帮”,则是在1985年左右。
他们出现在湖南益阳附近,有将近100名成员,在全市20余个乡镇,以及南县、益阳、长沙等地均设有“堂口”。
至于别的地区,譬如四川邻水县等地,也先后出现过“梅花帮”;
而宝岛台湾最著名的黑帮“竹联帮”则下设有“梅花堂”的堂口……
这些帮派虽然和阿姨们虎口处的墨点文身没有直接关系,反倒是更增加了这一纹身的神秘感。
因为很多人认为梅花帮的主要发源地是靠近黄河流域的北方,而并非是南方。
这一说法并非空口无凭,千禧年之后,有个叫徐文杰的同学曾发表了一篇名为《当代中国职业乞讨者的社会学分析》的论文。
他在文中写道:“甘肃岷县乞讨村以及自立‘梅花帮’等越来越多的类似事件在被媒体曝光后,公众已然开始倍加关注出现在身边的这一特殊群体。”
大约在那个时候,“梅花帮”再次卷土重来,回到了公众的视野,而且这次它搭上的是有着“天下第一帮”之称的丐帮的顺风车。
甚至,发行于2009年2月20日的《南京日报》直接刊发了一则堪称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街头乞丐九成来自甘肃岷县》。
初看之下,这个标题带着浓浓的“地域黑”恶意。
但作为一篇深度报道,记者是有权威数据作支撑的:
“据城警支队法制科统计,去年(即2008年),城警共对4500多人次街头乞讨人员进行了救助……在这些受救助人员中,90%来自甘肃岷县。”
当初的报道不光是南京,很多地方都出现过,梅花刺青也一度成为疑云
那些乞讨者以妇女和小孩居多,以及,当地民警还注意到一个细节,翻开乞妇们的手背时,发现她们虎口处有五个黑色的点,这些墨点组成一个“梅花”的图案。
鉴于丐帮洪老前辈有在手上做文章的优良传统,以及,“梅花帮”和“丐帮”也都是实打实存在过的。
出于谨慎考虑,敏锐的城警不得不进行深入调查,他们不但去到乞讨者的暂住地展开问询,还和岷县当地的警方取得了联系。
岷县民警告知他们,就好比城里的女孩爱美要戴首饰一样,岷县的女孩小时候喜欢用墨水在手背上“刺青”,这只是一种当地的风俗而已。
南京本地的公安最后其实也得出了差不多的结论。
救助中心的乞讨者告诉警方,墨点图案都是她们小时候自己刺上去的,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所谓组建“梅花帮”的传闻都是假的,但坦率地说,由于乞讨者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亲戚或者老乡的关系,他们互相之间抱团取暖,无形中形成了各自的小团体。
每个小团体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原则上他们只允许自己人在自己的“地盘”区域内行乞,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民们每次救助的对象,往往都是同一批人。
吊诡的是,由于媒体的争相报道,甘肃岷县的乞讨者变得越来越出名,以至于别的地方的乞讨者被警方发现并要求其报家门时,报的竟也都是甘肃岷县。
这事到后来成了一个李逵与李鬼的故事。
久而久之,梅花帮的传闻也开始越来越多。
而这些行乞者一般都是女人和孩子,他们往往是在农闲的时候以行乞的方式来给家里赚点外快,到了农忙时期又会回到田野。
当时岷县的多数乡镇几乎每年都会遭受洪灾或者旱灾,当地甚至有“十年十灾”的说法,行乞于本地人而言,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万不得已的选择。
这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其他地区,或是南方地区也可以看见这样的纹身。
不过这样的行乞模式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今天再从互联网上搜索相关新闻,最新的报道也已经是10多年之前的了。
岷县本地人后来在“站起来,不准跪”的呼吁之下,渐渐放弃了“挣钱嘛不寒碜”的乞讨事业,他们宁愿外出打工也不再出卖尊严。
至于那些墨点纹身,它确实能代表着一种地域文化和记号,但并不能完全得到解答。
目前,虎口处梅花状文身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身上、集中在女性身上。
且不光是黄河流域的女性有,长江流域的女性也有。
有人认为,这也许和近现代或者古代的某些神秘莫测的、只有女性参与的仪式有关。
比如说一些女性结拜的仪式。
在一些坊间流传的非正式记载里,一些中老年女性给出的答案是,这是自己早年和小姐妹的一种结拜仪式。
在这个小团体内,自己排第几也就意味着会刺几个点。
可能有人听过男性的结拜,古有“桃园三结义”,但对女性的结拜听的较少,最耳熟能详的可能还是“金兰结义”。
在这里笔者再闲扯几句,其实女性结拜古以有之,唐朝时期就有,当时是称为“香火兄弟”,背后其实是共夫制,大家感兴趣可以查查,这里就不展开了。
清末民初,各地还流传过“十姊妹结拜”的说法。在广州地界,“十姊妹”指按照年龄顺序排序的十个未婚女子。她们结拜时,要对神明宣誓,保证一切唯大姐马首是瞻。
终身大事也要排在大姐后面,假设某个妹妹迫于家庭压力不得不先结婚,她也要保证自己的处子之身,捱到大姐也出嫁时,才能与丈夫成燕尔之好。
十里洋场的旧上海,“十姊妹”的配置则是“九女+一男”或者“十女+一男”,该组合中男性必定是“道上混的”,女性往往是妓女之类底层人物。
她们和男性结拜,是为了寻求某种庇护使自己免受欺负,作为回报,她们对结拜兄弟是不收费的。
史载,后来的“大流氓”的杜月笙也有他的结拜姊妹。
你会发现,在这些记载里,不管朝代如何更迭,女子结拜的传统,其实一直以一种隐蔽的方式保留了下来。
她们之间最大的共性之一便是:越是弱势群体,越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也越容易产生结拜的行为。
虽说很多年纪大的女性表示自己当年只是因为赶时髦和小姐妹一起拿笔扎的纹身,幽默点的会说:“打麻将嘛,自摸,五筒”,牛逼点的则说:“这是九五之尊逆天改命的意思”。
比较心酸的解释是,这并不是纹身,而是因为看不起不起病只能通过偏方治疗而留下了印记。
甚至有人认为这些女性身上纹身,像是过去神秘莫测的“女书”,它又被称作“长脚蚁字”。
相传是由深闺女子发明的神秘文字,理论上只用于闺蜜之间交流沟通。
由于其“阅后即焚”的使用习惯,加之有好事男性“男撰女书”的恶搞行为,直至今天,女书仍没有被完全破解。
具备流通性的文字尚且如此,更何况五个虚无缥缈的黑点呢。
越是追溯越是神秘,因为除了中国,西方国家竟也出现过类似的文身图案,而每个国家也各有其五花八门的解释。
虽说每个阿姨的解释都是一句飘渺的“她们小时候追逐的那个年代的潮流”。
而这个潮流何尝不是古时候“从来如此”的一种惯性。
在这样的帖子下少则几百个赞和评论,多则几千。
早年我对这一问题的答案非常有信心,因为在多年前我就研读过的公路商店那篇《西北人的虎口上为什么都有五个点》。
我坚定认为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直到我在南方亲自撞上虎口纹着五个点的阿姨。
本想套近乎问阿姨是不是西北人,当阿姨说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安徽人后,我的世界观被重塑了。
在此之后,我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往的认知可能是一种偏见。
虎口上的五个点早已不是一种独属于西北地域的特色文化,它遍布大江南北,已经成为了一桩都市传说。
纹身疑云
第一个在网上问出这个问题的人,绝不会想到简简单单的五个点会牵出更大的都市疑云。
在网上总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问为什么阿姨的虎口纹着几个点。
拥有这样纹身的人,往往是年纪50岁左右的阿姨,有的是商场的保洁,有的是上门的保姆,有的是公司楼下给你递上早餐的阿姨。
看的多了,开始有人注意到这些阿姨手上的点数还不太一样,有人是3个,有人是五个,最多的是7个。
搭配阿姨的职业,越来越多人认为,这像是什么神秘的接头暗号,而这些阿姨可能是来自什么神秘的组织。
一些懂经的朋友会在评论区给大家解答,说这样纹身不同地域之间意义也不同。
南方人是意味着跑过江湖,意思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西安附近,可能是参与过梅花帮。
华北一带可能是坐过牢,因为四点意味铁窗,中间一点意味自己,相当于受困于牢笼。
在这些答案里,最能勾起想象和好奇的,莫过于是“梅花帮”这三个字。
若是追溯这一帮派,就要提到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秘密帮派形式。
简而言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叫“教门”,另一种被称作“会党”。
前者依靠宗教迷信以及师徒传承来支撑起整个组织架构的运行;
后者多由异姓结拜兄弟组成,成员之间讲究的是一个义字。
“梅花帮”显然属于“会党”的一种,在都市传闻里,其成员由内部沟通的方式,是一双绣花鞋。
而真正有记载的“梅花帮”,则是在1985年左右。
他们出现在湖南益阳附近,有将近100名成员,在全市20余个乡镇,以及南县、益阳、长沙等地均设有“堂口”。
至于别的地区,譬如四川邻水县等地,也先后出现过“梅花帮”;
而宝岛台湾最著名的黑帮“竹联帮”则下设有“梅花堂”的堂口……
这些帮派虽然和阿姨们虎口处的墨点文身没有直接关系,反倒是更增加了这一纹身的神秘感。
因为很多人认为梅花帮的主要发源地是靠近黄河流域的北方,而并非是南方。
新闻上也出现过“梅花帮”
这一说法并非空口无凭,千禧年之后,有个叫徐文杰的同学曾发表了一篇名为《当代中国职业乞讨者的社会学分析》的论文。
他在文中写道:“甘肃岷县乞讨村以及自立‘梅花帮’等越来越多的类似事件在被媒体曝光后,公众已然开始倍加关注出现在身边的这一特殊群体。”
大约在那个时候,“梅花帮”再次卷土重来,回到了公众的视野,而且这次它搭上的是有着“天下第一帮”之称的丐帮的顺风车。
甚至,发行于2009年2月20日的《南京日报》直接刊发了一则堪称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街头乞丐九成来自甘肃岷县》。
初看之下,这个标题带着浓浓的“地域黑”恶意。
但作为一篇深度报道,记者是有权威数据作支撑的:
“据城警支队法制科统计,去年(即2008年),城警共对4500多人次街头乞讨人员进行了救助……在这些受救助人员中,90%来自甘肃岷县。”
当初的报道不光是南京,很多地方都出现过,梅花刺青也一度成为疑云
那些乞讨者以妇女和小孩居多,以及,当地民警还注意到一个细节,翻开乞妇们的手背时,发现她们虎口处有五个黑色的点,这些墨点组成一个“梅花”的图案。
鉴于丐帮洪老前辈有在手上做文章的优良传统,以及,“梅花帮”和“丐帮”也都是实打实存在过的。
出于谨慎考虑,敏锐的城警不得不进行深入调查,他们不但去到乞讨者的暂住地展开问询,还和岷县当地的警方取得了联系。
岷县民警告知他们,就好比城里的女孩爱美要戴首饰一样,岷县的女孩小时候喜欢用墨水在手背上“刺青”,这只是一种当地的风俗而已。
这种已经算有点仪式感了
南京本地的公安最后其实也得出了差不多的结论。
救助中心的乞讨者告诉警方,墨点图案都是她们小时候自己刺上去的,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所谓组建“梅花帮”的传闻都是假的,但坦率地说,由于乞讨者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亲戚或者老乡的关系,他们互相之间抱团取暖,无形中形成了各自的小团体。
每个小团体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原则上他们只允许自己人在自己的“地盘”区域内行乞,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民们每次救助的对象,往往都是同一批人。
吊诡的是,由于媒体的争相报道,甘肃岷县的乞讨者变得越来越出名,以至于别的地方的乞讨者被警方发现并要求其报家门时,报的竟也都是甘肃岷县。
这事到后来成了一个李逵与李鬼的故事。
久而久之,梅花帮的传闻也开始越来越多。
而这些行乞者一般都是女人和孩子,他们往往是在农闲的时候以行乞的方式来给家里赚点外快,到了农忙时期又会回到田野。
当时岷县的多数乡镇几乎每年都会遭受洪灾或者旱灾,当地甚至有“十年十灾”的说法,行乞于本地人而言,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万不得已的选择。
这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其他地区,或是南方地区也可以看见这样的纹身。
不过这样的行乞模式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今天再从互联网上搜索相关新闻,最新的报道也已经是10多年之前的了。
岷县本地人后来在“站起来,不准跪”的呼吁之下,渐渐放弃了“挣钱嘛不寒碜”的乞讨事业,他们宁愿外出打工也不再出卖尊严。
至于那些墨点纹身,它确实能代表着一种地域文化和记号,但并不能完全得到解答。
女性的结拜文化
目前,虎口处梅花状文身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身上、集中在女性身上。
且不光是黄河流域的女性有,长江流域的女性也有。
有人认为,这也许和近现代或者古代的某些神秘莫测的、只有女性参与的仪式有关。
比如说一些女性结拜的仪式。
在一些坊间流传的非正式记载里,一些中老年女性给出的答案是,这是自己早年和小姐妹的一种结拜仪式。
在这个小团体内,自己排第几也就意味着会刺几个点。
可能有人听过男性的结拜,古有“桃园三结义”,但对女性的结拜听的较少,最耳熟能详的可能还是“金兰结义”。
唐朝的歌妓
在这里笔者再闲扯几句,其实女性结拜古以有之,唐朝时期就有,当时是称为“香火兄弟”,背后其实是共夫制,大家感兴趣可以查查,这里就不展开了。
清末民初,各地还流传过“十姊妹结拜”的说法。在广州地界,“十姊妹”指按照年龄顺序排序的十个未婚女子。她们结拜时,要对神明宣誓,保证一切唯大姐马首是瞻。
终身大事也要排在大姐后面,假设某个妹妹迫于家庭压力不得不先结婚,她也要保证自己的处子之身,捱到大姐也出嫁时,才能与丈夫成燕尔之好。
上海的青帮十姐妹,名震一时
十里洋场的旧上海,“十姊妹”的配置则是“九女+一男”或者“十女+一男”,该组合中男性必定是“道上混的”,女性往往是妓女之类底层人物。
她们和男性结拜,是为了寻求某种庇护使自己免受欺负,作为回报,她们对结拜兄弟是不收费的。
史载,后来的“大流氓”的杜月笙也有他的结拜姊妹。
你会发现,在这些记载里,不管朝代如何更迭,女子结拜的传统,其实一直以一种隐蔽的方式保留了下来。
她们之间最大的共性之一便是:越是弱势群体,越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也越容易产生结拜的行为。
虽说很多年纪大的女性表示自己当年只是因为赶时髦和小姐妹一起拿笔扎的纹身,幽默点的会说:“打麻将嘛,自摸,五筒”,牛逼点的则说:“这是九五之尊逆天改命的意思”。
比较心酸的解释是,这并不是纹身,而是因为看不起不起病只能通过偏方治疗而留下了印记。
在各种各样的解释里,反而更增加了其中的野性和神秘色彩。
甚至有人认为这些女性身上纹身,像是过去神秘莫测的“女书”,它又被称作“长脚蚁字”。
相传是由深闺女子发明的神秘文字,理论上只用于闺蜜之间交流沟通。
由于其“阅后即焚”的使用习惯,加之有好事男性“男撰女书”的恶搞行为,直至今天,女书仍没有被完全破解。
具备流通性的文字尚且如此,更何况五个虚无缥缈的黑点呢。
越是追溯越是神秘,因为除了中国,西方国家竟也出现过类似的文身图案,而每个国家也各有其五花八门的解释。
虽说每个阿姨的解释都是一句飘渺的“她们小时候追逐的那个年代的潮流”。
而这个潮流何尝不是古时候“从来如此”的一种惯性。
Advertisement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