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采:请相信有良知的医生 相信患者 相信常识(图)

6Park 生活 9 hours, 2 minutes



如果一味节省钱,一味压低成本,最后健康没了,人没了,节省这些钱有什么意义呢?

近日,网络热议第十轮仿制药集采引发热议,在临床实践中药品质量参差不齐,药效不稳定,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药不睡等现象仍有出现。

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常委、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等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共同提交了一份《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

最新消息是:1月21日,国家医保局负责同志带队,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委员、专家关于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的意见建议,并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



这些互动都是好消息,有助于解决问题。

当然,也有公司、机构、单位为集采药的质量、疗效在做一些解释,我们今天就集中讨论这一话题。

01上海北京医生都在发声

比如,国家药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药监部门按照与原研药一致的标准,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一些企业也表示,集采中选产品受到药监部门严格监管。比如齐鲁制药五个生产基地2024年接受中国、美国、欧盟药监部门检查200余次;科伦集团各子分公司2019年以来累计接受药品监督检查600余次。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张兰说:“从我们的研究结果总体来看,此次评价的第四、五批16个集采中选仿制药与原药在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这些说法在一些媒体渠道上传播。

具体的疗效谁说了算?医生、患者。

现在上海市政协常委、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等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已经交提案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某些集采药就是存在“药效不稳定,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药不睡”的情况。



这些委员都是医生,或者所在医院的骨干、主要负责人。

比如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瑞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胡伟国,瑞金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李贤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许剑民,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执行院长蒋欣泉,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病区主任张伟宏等。

他们每年接触成百上千名案例,而且对本院的情况也比较了解,这些数据、感受肯定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了。

如果说仅仅是上海的医生在发言也就罢了,现在北京的医生也讲到了类似的问题。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今年提交的关于优化药品集采的提案中提到,虽然缺乏临床试验支撑,但医生普遍反映,与进口药或原研药相比,集采药疗效欠佳。如使用相同剂量的降压药,进口药可将血压控制稳定;而使用集采药,患者血压难以控制至正常水平或波动较大。



所以,我想说的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相信有良知的医生,相信这些政协委员,他们中的多数人早已经功成名就,在各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其实可以忍一忍,不说话。

但是面对某些集采药对患者带来的痛苦,以及对他们工作带来的困扰,他们不得不站出来说几句真话,这是对自己的职业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良知负责,更是对患者负责。

希波克拉底誓词(医师誓词)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

这些医生挺身而出,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所以,请相信有良知的医生!02部分患者希望用原研药

另外,请相信患者的感受。

在接受财新采访时,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介绍了自己家庭的案例。

他的父亲长期高血压,以前一直使用原研药,但最近社区医院给他换了一个药,“给我打电话,血压一下子到180,他要我到医院帮他开以前的药。”他自己也长期服用高血压药物络活喜,但换了国产药后一粒降不下来血压,需要两粒,“但它说明书就是一粒。”络活喜通用名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是辉瑞开发的降压药。



这就是患者感受了。

我的一位老友以前服用某原研药降压,效果不错,后来服用集采的某仿制药,感觉不太舒服,于是没办法,自己另外自费去买原研药。

这也是患者感受。

在临床实践中,郑民华关注到更多类似的情况。作为外科医生的他,过去用合资或者进口的麻药,算得准时间的,现在就算不准。他说,麻药不睡的,本来用一支,现在用三四支才能睡着。



这个打了麻药不睡的患者,他的感受如何?

在互联网上,反映类似情况的帖子非常多,摘录几个帖子给大家看看:

网友甲:我爸用的国产的…为啥血压控制就很好?

网友乙:因人而异。另外剂量和副作用考虑了吗?

网友丙:因人而异,而且现在集采有个不好的就是进货不稳定,我吃国产的也能控制,但是医院几个月就换一个厂家,不同厂家的控制效果是不稳定的,就得重新跟踪检测调整用药,我病情轻微还好,对于严重的患者没有医疗常识的可能是致命的。

集采药中的某些药的效果不如原研药,这是很多患者在反映的事实,请相信患者的感受。









▲部分网友评论截图

03研发创新药需要巨大资金投入

最后,我想说的是请相信常识,尊重常识。

常识是什么呢?老祖宗说了几千年了——便宜无好货,一分钱一分货。

某些集采的仿制药那么便宜,它真的能和原研药的效果一模一样的?

从医生和患者们的反映来看,貌似不是。

还有一种媒体说法如下:据测算,2018年以来,药品集采累计节约费用6300亿元左右,而同期国家医保谈判纳入的创新药累计增加5200亿元左右费用,也就是说,药品集采节约的费用80%腾给了创新药。



这个也需要厘清逻辑和常识。

简单直接的逻辑是:部分患者需要原研药,你卖给他就好了,为什么不卖?非要省下这个钱,让他去买那些创新药?那些创新药真的是他需要的吗?

再就是,药厂这么卷,在集采这一块完全不赚钱,他们有继续做集采业务的动力吗?会不会偷工减料?他们哪来的钱去支持创新药?

有公司的高管很搞笑,说公司中标集采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就是不说利润。



我讲一个常识吧:

研发创新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巨大的人力投入,如果某种药只需要三天就低价研发出来,医生肯定是不敢吃的。

全球新药研发成本在过去几十年中显著增加。

根据德勤的报告,全球TOP药企将一款新药研发出来成功推向市场的平均成本已从2010年的11.88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22.84亿美元。此外,全球TOP30制药公司2022年推出一款新药的平均成本达到了46亿美元。

就算中国成本低,打个一折,也需要一二十亿人民币才能推出一款新药。

巨大的投入未必能研发出好药,但是低投入大概率不可能研发出好药,这就是常识。



把药厂卷死,卷成低利润,对多数人都没好处。

当然,我不认为集采制度没有受益者,确实有:

比如某些人士收入低,买不起原研药或者不愿意买原研药,也愿意忍受某些仿制药带来的不良反应,他们当然是受益者。

所以,完全否定集采制度也是不客观的。04人的生命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优化集采制度。

医生们的提案说的是很到位的:

首先,在医生的评估下,如果认为原研药对患者的治疗是必要的,医生可以在处方中注明需要使用原研药。

其次,对于一些病情复杂的特殊病种,可考虑特殊通道或者补充保险等方式来保障患者获取原研药的权利。

患者自己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并且愿意自费购买原研药,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医保部门可以根据原研还是仿制,进口或者国产给予不同的报销比例。

放开原研药与非原研药比例,把选择权交给医生,对于疗效好的原研药物,医保要纳入目录,以保证质量与价格。



总之,感谢医生们在关键时刻给出的专业建议,毕竟,人的生命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公立医院是干什么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公立医院是他们捍卫自己健康和生命的堡垒,在这个堡垒里面,当然是什么武器反击病魔最有效,就用什么武器。

如果一味节省钱,一味压低成本,最后健康没了,人没了,节省这些钱有什么意义呢?

你是要治好病,还是要节省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