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西方发现普京的软肋,但却提前葬送了利用机会(图)

6Park 时事 2 months

在目前的俄乌冲突中,俄军凭借雄厚的人力和武器资源力压乌克兰,尽管后者已经对国内成年男性进行了多轮动员,无奈资源差距太大,多轮动员过后,前线的乌军依旧缺人。此外,目前的乌军还特别缺武器。消耗战阶段拼的就是资源,谁的资源雄厚谁就占上风。战场局势已经反映出这一点,从去年乌军反攻失利停滞后,俄军开始在战场上展开局部进攻,现在正不断逼近乌军的关键后勤枢纽红军城。



现在拼消耗,拼资源,乌军处于劣势,俄军处于优势

对乌克兰而言,当下的战场似乎成了“无解”,缺人的问题倒是不难解决,泽连斯基政府无非多做几轮动员;但缺武器似乎难解,西方的军工产能上不去,更关键的是,现在西方正在出现“援乌疲劳症”,如果再考虑到当下的中东局势吸引了西方的部分精力,时间正越来越站在普京一边。

(一)普京的“软肋”

不过日前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核心观点是普京的“软肋”不在乌克兰战场,而是普通俄罗斯大众。这篇文章是这么说的:西方若想打破摧毁克里姆林宫的“战争机器”,必须利用俄罗斯普通民众的不满和恐惧。

8月初,乌克兰军队越过俄罗斯边境,占领库尔斯克地区约385平方英里的俄罗斯领土。战火来到了俄罗斯本土,为了缓解俄罗斯国内的不安,克里姆林宫坚称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俄罗斯军方也表示基辅没有达到他们的目的。但在俄罗斯社交媒体上,气氛就没那么乐观了。乌克兰军队出其不意地越过边境,俘虏了数百名俄罗斯战俘,令俄罗斯军事领导层措手不及,数万居民逃离。在随后的几天和几周里,俄罗斯军队似乎无法发起重大反击,将进入俄罗斯本土的乌军全部赶出去。俄罗斯国内的一些网民也开始抱怨克里姆林宫和乌军总指挥格拉西莫夫为何没能预防这一事件,反而让乌军深入俄罗斯境内。俄罗斯民众直接抨击克里姆林宫的场景倒是很少见,因为俄罗斯社会对普京给予了高度支持,后者长达20多年的执政让俄罗斯社会对其充满了高度信任感。

对俄罗斯社会而言,库尔斯克攻势是一个转折点,过去俄罗斯社会对乌克兰战场是乐观,甚至是并不太关心,因为这并没有打扰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但攻势出现后,俄罗斯社会开始有了一些负面看法。自2023年夏天“瓦格纳”兵变以来,俄罗斯公众对普京还从未出现如此大的质疑。



西方似乎从之前的库尔斯克行动中发现了普京的“软肋”


从这些场景中,该文章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过去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也经历了很大的消耗,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普京依然能够从容地打下去。但这里面有一个前提条件:俄罗斯社会不能有反对意见。请注意,“没有反对意见”和“高度支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俄罗斯社会过去对这场冲突之所以没有反对意见主要是它发生在境外,并没有影响到俄罗斯人的正常生活。但若当战火直接影响到俄罗斯公民的日常生活时,俄罗斯社会对这场冲突的看法将会发生改变,甚至会动摇,这恐怕就是普京潜在的“软肋”,而且还是一个大“软肋”。

该文章发现俄罗斯社会的情绪变化很快。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玛丽亚·斯涅戈瓦娅观察到:俄罗斯社会对克里姆林宫对外军事行动的支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2015年9月,在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内战之际,俄罗斯独立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发现,69%的民众反对向叙利亚政府提供直接军事援助。然而,在一个月内,舆论发生了巨大变化:72%的人支持克里姆林宫在叙利亚的轰炸行动。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俄军在叙利亚打得很立竿见影,直接让俄罗斯社会找到了曾经的“大国自信”。

不过更主要的还是利益,即俄罗斯的对外军事行动不要以打扰俄罗斯民众的正常生活。过去2年多,俄军一直在乌克兰战场上砸钱、砸武器、砸人,俄罗斯社会对克里姆林宫的决策并没有反对,反而是支持。但当战火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利益时,人们就会公开表示担忧。

举一个例子:由于冲突久拖不决,俄罗斯的国防开支快速剧增,相应地,在其他领域的支出快速锐减,其中在医疗领域的支出减少了23%,这直接影响了俄罗斯卫生医疗对俄罗斯社会的服务,俄罗斯社会对此发出过抱怨。

不过相对于这些,俄罗斯民众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说到底还是经济。西方曾希望通过制裁影响俄罗斯的经济,然后倒逼俄罗斯社会对普京施加压力,迫使后者结束冲突,从乌克兰撤军。但令人意外的是,冲突带来了能源高价以及国内军工厂生产过热所带来的巨大工作岗位,如此一来,西方对俄罗斯经济制裁的负面影响反而被对冲了。这是两个略微不同的场景。



俄罗斯社会对这场冲突最基本的条件是不要影响自己的基本生活


普京也意识到俄罗斯社会对俄乌冲突的态度可能是自己的“软肋”所在。2022年9月份,当普京宣布部分总动员,动员30万预备役军人上前线后,俄罗斯社会似乎遭遇了一场“地震”,一场意想不到的大规模移民开始了,俄罗斯民众陆续奔向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等邻国。这次的事件进一步让普京意识到:开启“部分总动员”尚且如此,如果像乌克兰一样进行“全国总动员”则会引来非常大的麻烦。这也是为何至今俄罗斯一直在用“特别军事行动”称呼当下俄乌冲突的关键因素,它能够让克里姆林宫规避国家完全进入“战时体制”,进而影响民众的正常生活。

此后克里姆林宫招兵都是采用“经济诱惑”,使用丰厚的薪水吸引俄罗斯年轻人从军,一张征兵海报上写道:“在为祖国光荣服务的同时,你将能够完成房屋装修并为厨房购买新电器。”当然这一效果非常奏效,甚至超过了乌克兰的动员效果。从现在的战场情况也能够看到这一点:在很多区域,俄军人数远多于乌军,有的甚至达到了5比1。

但今年8月乌军突袭库尔斯克后,俄罗斯社会对克里姆林宫毫无防备,甚至导致战火来到俄罗斯本土很抱怨,甚至就连当地的一些国营媒体也抨击俄罗斯的反应慢;而克里姆林宫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随即加大宣传指出乌军的攻势已被遏制。

波兰外交部长拉德克·西科尔斯基今年9月曾意识到俄罗斯社会可能是影响普京对这场冲突立场的关键因素,他表示:如果西方想阻止俄罗斯,就需要改变普京对现在发动战争和未来发动新战争在国内面临的风险和代价的考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进行有效的经济战、保持外交团结,以及对乌克兰军队进行必要的重新武装。但信息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在20世纪的一些战争中得到证实。

因此这篇文章试图向西方提出了一个观点:应该尝试改变俄罗斯社会对这场冲突的看法,进而避免影响普京的决策。那么如何改变俄罗斯社会对这场冲突的看法呢?



西方意识到让俄罗斯社会可能是普京的“软肋”,但西方自己却把路堵死了


估计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西方在冷战时期对苏联采取的“和平演变”。西方的新闻媒体不断渗透进俄罗斯国内,对俄罗斯社会进行“洗脑”。那么这一方式管用吗?

只能说现在可能真的不管用,因为西方自己已经把这条路给堵死了。俄乌冲突刚刚爆发时,西方把事情做得非常绝,基本上在所有的领域都断绝了俄罗斯与西方的交往和接触,西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尽可能把俄罗斯踢出国际组织,甚至就连普通的宠物也不例外。此外,冲突爆发之初,俄罗斯国内也有很大的“反战”势力,但西方不管那么多,无论是反战者还是“支持者”,西方都在进行无差别地制裁。面对西方对俄罗斯竖立的“隔离墙”,俄罗斯社会意识到:现在只有团结在克里姆林宫身边,打赢这场冲突才是唯一的出路。

其次,“和平演变”给俄罗斯社会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苏联解体就有“它的功劳”,因此俄罗斯社会对西方所发出、传播的信息实际上很警惕。而且从2014年以来,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一直很不睦,再加上克里姆林宫的叙事宣传,俄罗斯社会其实对西方有很大的警惕心。

其三就是利益,西方的宣传说到底就是一种话术,三言两语就想让俄罗斯民众改变对这场冲突的看法,这怎么可能呢?没有任何利益损失的感知,俄罗斯民众压根不会被西方忽悠。

(二)西方无法利用普京的“软肋”

这篇文章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它写道:乌克兰的西方盟友需要重新调整他们利用信息对付俄罗斯的方式,在目前背景下,西方支持的与俄罗斯社会存在直接沟通的渠道非常少,因为西方自己把这条路彻底封堵了,这其实是变相帮了普京一把。



乌克兰展开的库尔斯克行动让俄罗斯遭遇了一定的损失,俄罗斯社会也在震动

不过这篇文章表示:欧洲和美国需要找到加剧俄罗斯社会激烈反应的方法,库尔斯克事件提供了一个案例。西方若想搞另一次这样的冲击效果,可以授予乌克兰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的权利,在全国范围内引发新一轮的不确定性,这可能会让克里姆林宫陷入一种困境。

不得不说,从俄罗斯的角度看,这种做法确实很令人担忧。前文也做了分析,普京的“软肋”其实是俄罗斯社会对这场冲突的态度。只要这场冲突不蔓延至俄罗斯境内,不打扰俄罗斯普通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不影响他们的利益,俄罗斯社会对于这场“特别军事行动”就不会持“反对”态度,如果战场打得好,甚至还会“高度支持”,毕竟曾经的“大国情节”依旧停留在俄罗斯人的内心。

当泽连斯基第一次表示自己有“胜利计划”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曾猜测泽连斯基的“大招”,从西方手中拿到更多的远程武器,并解禁对俄罗斯境内目标的打击。此后,乌克兰利用无人机和西方的远程武器频繁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从而引发俄罗斯社会的强烈不满,因为战火此时已经到了他们身边。不过这种不满可能并不仅仅发泄给乌克兰,更可能发泄给克里姆林宫,此时后者的压力会变得非常大。如果乌军的频繁远程打击造成俄罗斯断水断电的话,则普京面临的情况可能要更糟糕,因为此时俄罗斯社会的不满情绪可能会形成一个“火山口”。此时的乌克兰会有一个非常大的主动权,进而倒逼普京走上谈判桌,按照乌克兰的条件去谈。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乌克兰进攻俄罗斯本土时,外界主要做了两个目的猜测:其一乌克兰想要“以领土换领土”,拿库尔斯克占领区去换乌东四州;其二,间接援助顿巴斯,把俄军吸引到俄罗斯本土,进而减轻这一方向的乌军压力。不过还有一部分舆论做了这么一个猜测:乌克兰在塑造一种“战火引进俄罗斯”的场景,进而引发俄罗斯社会对普京的压力。

道理都一样,都是尝试通过影响俄罗斯民众的直接利益来让后者对普京施压。不过泽连斯基在制定自己的“胜利计划”时似乎偏离了这一主题,他并没有向西方陈述这些,或许他也没有想到这些,“胜利计划”的重点只有一个:西方加大援助乌克兰,让后者快速加入北约。

这份“胜利计划”的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基本上被西方拒绝,至于说解禁远程武器的使用,美国和德国到目前都未松口,因为风险太大,俄罗斯已经向西方发出了特别明确的警告,这迫使西方“三思而后行”。



普京有软肋,但西方可能没有办法利用

如果说乌克兰利用无人机袭击俄罗斯腹地,现在恐怕也很难再实现。因为乌克兰现在特别缺武器,战场上炮弹缺口非常大,现在乌克兰正让无人机发挥着“炮弹”的角色,哪里还有余量去俄罗斯境内搞偷袭。

这篇文章提到:到目前为止,美国及其欧洲盟友未能利用克里姆林宫的结构性弱点。相反,他们往往处于被动模式,专注于“红线”和对俄罗斯敌对行动升级的恐惧。

实施上,西方不是没有看到普京的“软肋”,而是他们根本没办法操作,与俄罗斯社会直接接触的路被直接堵死了;向乌克兰直接解禁远程武器打击,他们也不敢,因为俄罗斯已经不止一次地划“红线”。因此普京“软肋”有,但大概无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