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日本人学校男童遇害 在日华人反思“仇日教育”

6Park 生活 2 months, 2 weeks



图像加注文字,深圳日本人学校前的悼念


“早晨在东京地铁里听说这个小孩去世的消息,我们都蒙圈了(不知所措)。”目前生活在日本的中国维权律师伍雷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说。得悉10岁的日本学校男童在深圳遇害的消息后,他与一些在日本的华人社群9月18日当晚便自发举行了悼念活动。

然而,这场单纯的悼念活动也在网络上引来了质疑与批评,“有人问我们是不是要讨好日本人,也有人骂我们是汉奸。”

上月18日,正值“九一八事件”93周年,深圳日本人学校一名10岁男童在上学途中,遭到一名中国男子持刀袭击,翌日抢救无效而身亡。日本社会对事件高度关注,事发后深圳有不少中国民众到学校门口献花。这是继今年6月24日苏州日本人学校持刀袭击案后,第二宗针对日本人的袭击事件,两起事件中都有人死亡。

深圳袭击事件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多次强调事件为个案,并指类似案件在任何国家都有可能发生。日本即将上任的新首相石破茂日前参加日本富士电视节目时,表示中国政府至今仍未公布杀人疑犯的犯案动机,亦对中方事前没有妥善管控反日言论感到不满和愤怒。

中国“十一”国庆前夕,有海外华人社群发起“航向爱与和平”的响应行动,呼吁透过线上以及线下的行动追悼逝去的生命,并以此反思不同民族身份带来的隔绝、冷漠和敌对。对于接连发生的刺杀日本人事件,有学者分析认为,这是过去多年中国官方历史教育中,灌输的“仇日”及“仇恨教育”种下的结果,与爱国教育下的民族主义息息相关。

日本男童深圳遇袭是“偶发事件”吗?民族主义情绪下的中日关系何去何从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习近平与岸田文雄互致贺电 中日首脑三年未见面中国要求中小学课本改称“十四年抗战”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鬼子专业户”和在日华人眼中的中日关系



图像来源,BBC CHINESE NEWS

图像加注文字,一群在日本的华人在事发后举办了悼念活动。

“仇恨教育”下的反日情结

目前居住于东京的“90后”小夏(化名)告诉BBC中文,得悉日本男童在深圳遇害的事件时,“第一感觉是,前三个月发生的事情,怎么又发生了?”

震惊过后,他又觉得这个事情在中国发生并不特别意外,“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在教育下造成普通人的仇日情结跟情绪,比如强调南京大屠杀。”

小夏直言,在过去的爱国教育之下,自己曾经是一名小粉红。 2012年,因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主权问题,中国多个城市爆发反日示威游行,当时是中学生的小夏也曾经想过要去参加,“刚在学校学完仇日教育,那时除非是家庭教育非常好、父母会给你正确的引导,不然被学校教出来的可能大部分都是比较偏反日情结。”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有人认为,中国长年灌输的“仇日”及“仇恨教育”导致了极端行为的出现。

后来,透过网络汲收更多不同角度的资讯过后,看到在官方意识形态以外的角度,他形容那个过程是“粉红的醒悟”。他认为,目前这些针对日本人的袭击与杀害,背后都有政治因素,“这些都是民族主义造成的”。相比起参与悼念,小夏表示,他更希望能够以中国人的身份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主要想表达反对民族主义,反对‘仇恨教育’”。

日本东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学者阿古智子教授告诉BBC中文,约20前她曾经在上海留学,“当时也有所谓的‘反日教育’”,当时她亦曾跟当地的学生一起看过抗日电影,她认为大约2000年左右,中国气氛比较宽松,容许从各方面的角度去讨论历史。“可以批判官方的历史内容,对我来说也是比较有意思的,那个时代是可以沟通的。”

到了近年,随着各种言论空间的收窄,阿古智子坦言能够讨论的空间亦变得愈来愈少,“只有官方允许的空间,这样的状态是非常不理想的。”她表示,爱国教育本身亦跟历史教育息息相关,在学童还未培养成熟的思考能力时,这种教育容易造成仇恨的心理,并且简化地去对某个国家或地方的人作出认知。她认为目前中国的历史教育情况很严重,在未经过思考去接受官方论述的情况下,中日关系只会更加恶劣,“这个状态很危险。”

中国集中抓捕“精日分子” 罪名为寻衅滋事南京火速立法惩戒“精日” 生效当日一女子因言遭辞退福岛核废水排放后中国民众“反日”举动涌现 日本促妥善处理争鸣:寻求中日关系真正正常化 应为“精日”恢复名誉中国改开40周年:小平受大平启发决定“翻两番”

“我们从小看的电影就是《鬼子来了》那一种,”伍雷表示,过去中国有很多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以此宣传仇日的信息,“如果仅允许那些痛恨日本的人创作,但不允许历史工作者、专家做普及性教育,那就是一种政治上的误导。”

9月24日,在中国外交部的记者会上,当被问及日本男童在深圳遇刺事件与中国社交媒体上的“反日言论”有没有关连的时候,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称中国没有所谓“仇日教育”。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深圳日本人学校门口有人献花。

不会憎恨中国,也不会憎恨日本

事件发生之后,网络上流传一封遇害男童父亲的信件,署名为小山纯平。这封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的公开信称,遇害男童航平的母亲为中国人,“他拥有日本和中国两国根源的事实不会改变”。信中表示,既不会憎恨中国,也不会憎恨日本,唯一的愿望是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这封源自微信公众号的信被众多中文媒体引用和报道,但均无法核实作者身份,BBC中文目前也无法独立核实此事。

在日本生活了26年的小岛芝竹读完这封网传的信件后,在网络上写下了《一位嫁给日本人的中国女子来信》,以自己在日本生活的经验,来解释为何她相信这封信是真的。然而,信件在中国的互联络上迅速被删,她对此感到不解:“一个外国人非常纯朴地表现自己对孩子的感情的一封信也能被删掉,是违反人性。”

遇害男童据报是中日混血儿,同样有着中日混血儿孩子的小岛芝竹,在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表示,得悉事件的时候心情非常沉重。除了参与悼念活动外,她也具名签署了一份“部分在日中国人关于深圳918日籍学童遇袭事件的联署声明”。联署信中表明,中国长期以来盛行的极端民族主义及仇恨教育,遮蔽了一部分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甚至放纵了蒙昧与罪恶。

小岛芝竹说,她的文章刊登在网络之后,也有收到过一些恶意的留言,“有一个人留言说,不过死了一个日本人,你们哭什么丧。”对于这样的留言,她说是“能够想像”,无论是在微博或者微信上面,她都看到这样的声音,“完全是被仇恨养大的那种意识。”

然而,作为70后的小岛芝竹表示,她在1980年代接受教育的时候,当时的仇日气氛并不像今天来得那么浓烈。 1984年,受到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邀请,有3000名日本青年对中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并举办中日青年友好联欢的盛大活动,“我是有参加过这个活动的,我是手拿鲜花去说欢迎的小队员之一”。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正式建交,签订《中日联合声明》,被视为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开始。 1978年,两国进一步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对于中日之间的关系,邓小平称“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到了2001年后,小泉纯一郎上任日本首相,因其参拜靖国神社而令中日关系恶化,随后中日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


在后安倍晋三时代,近年中日关系再度出现紧张迹象,而中国国内的反日情绪亦更加高涨,多宗针对日本相关的社会事件相继引发社会争议,如2022年的苏州和服事件、中国爆发的反“夏日祭”浪潮等,而安倍晋三遇刺身亡之后,中国互联网上亦有不少网民幸灾乐祸。

直到今年,中国国内相继出现了针对日本人的暴力犯罪事件,作为身处日本的中国人,在深圳男童遇害事件之后,伍雷感到惭愧与尴尬,“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做。"

后续反应

深圳袭击事件发生之后,引起了在华日本人社群的担忧及恐慌。日本传媒报道,松下公司亦在事后公布所有驻中国的员工及家属可以暂时回国,一切费用由公司支付。一些在中国的日本人亦担忧会成下一个被袭击的对象。

据日本外务省于2023年发布的海外日籍人数调查统计显示,2022年在中国生活的日本人比2021年减少5%,降至10.2万人,是近20年最少。有分析指,这跟近年中日关系紧张、疫情防控、反间谍法等因素有关。

曾经在深圳工作过的小夏表示,对这件事情发生在深圳感到比较意外,“深圳是一座只看重自身利益的城市,相对于其他北部红色城市来说,大部分生活在这里的人偏政治冷感,仇日情绪也不算很严重,对外国人算是相对友好。”他说以前供职的公司外国人很多,当时也不太感觉到大家有这种担心。

事件亦引起日本社会与政界高度关注,据共同社报导,中国外长王毅上月23日在美国纽约应约会见日本外相上川阳子时,上川阳子要求中方向日方给出明确说明,并防止事件再次重演、早日查明包括疑犯动机在内的事实真相,就此作出严正处罚,并指中国的社交媒体“毫无根据、性质恶劣的反日帖子”直接发展成了威胁儿童安全的事态。王毅则表达日方应冷静看待,避免政治化。

中国官方为此事在多个场合否认存在“仇日教育”,并试图从外交层面上为此事引发的情绪降温,但中国民间的仇日情节似乎并未平息。

根据多家媒体报道,深圳日本人学校学生遇刺后,一个微信名称为“黄如一”的人在微信群聊中称,“杀个小孩多大事儿。”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向凤凰网确认,网传聊天截图中的黄如一是四川省农村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公开信息则显示黄目前担任该省农村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挂职甘孜州新龙县委常委、副县长。



图像来源,BBC CHINESE NEWS

图像加注文字,有华人社群在网上发起“航向爱与和平”响应行动。

相较于在华日本人的担忧,在日华人表示较难以察觉到日本社会的反应及气氛,通常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才有一些比较右翼的声音出现。伍雷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感受不到别人的反应,因为日本是一个非常内敛的国家”。但他也有留意到日本网民在网上表达对于中国不满意的声音,“有谩骂的、也有叫中国人滚回去的,在日本的华人要小心的帖子,但也仅此而已”。

阿古智子认为,日本的大多数人都是倾向沉默,在日常生活当中并不会作太多的谈论。在事情发生之后,”很多人对于中国的印象恶化了,不太了解中国的人更容易觉得中国是很危险、可怕的地方。“阿古智子认为,近几年来日本社会对华的感情一直在恶化,除了官方的关系之外,中国网络上的反日言论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日本非营利组织“言论NPO”去年发表一年一度的“日中共同”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2.2%日本受访者对中国“印象不好”,比2022年上升4.9%;而62%中国受访者对日本“印象不好”,较前一年结果相约。

在东京生活了两年多的小夏,直言在日本没有遭受过太多不友善的对待,“在我个人层面基本上是没有,”但他有留意到近年日本社会亦有一些针对其他民族的行为,例如之前有日本餐厅宣布禁止中国人及韩国人消费,“是挺多的,但不是针对我一个人……这是因为中日关系不好而导致的”。

就在中国“十一”国庆前夕,海外华人社群包括“for Little Hangping”(“为了小航平”)、莽莽、低音发起了名为”航向爱与和平“的响应行动,呼吁进行线上的集体行动,包括给航平画一只昆虫、给航平的父母写一封回信、终结仇恨教育等。

活动发起者表示:“我们不愿中国这片土壤培育出下一个‘偶发’的暴力事件,也希望海外的中国移民能够联合起来反对种族歧视和仇恨犯罪——无论身在何处,我们永远不知道,‘无差别袭击’的厄运会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