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时代 警惕被小红书里的“哈佛学姐”割韭菜(组图)

6Park 生活 1 month



为了读名校,不光咱们留学生铆足了劲儿往前冲,单词天天背,GPA玩命刷,家长也是砸钱请留学顾问,陪孩子熬过称之为「玄学」的最难申请季,但选择留学机构一定要擦亮眼睛,稍有不慎就会被割韭菜,在流量时代下,留学家庭如何不上当受骗?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文章。‍‍‍‍‍‍

今年以来,留学中介机构暴雷不断。

先是香港大学严查“保录取”入学,涉及80-100名学生,并且已有2名涉案人员被捕,涉嫌罪名为“使用虚假文书”、“向入境事务处人员做虚假陈述”。

港大因此发表官方说明,表示没有委托任何中介及机构招生,并且驳斥了“不需要标准成绩、雅思、托福、本科成绩就能保录港大”的可能。

如果说一份“保录”合同收费至少是50万,那么港大这次涉及的“黑中介”保录费用,总额可能就已经达到4000-5000万!



就好像一只蝴蝶掀起了一场飓风,之后,澳门城市大学点名了18所中介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以及昆山杜克、上纽大等学校纷纷发布声明,驳斥一切所谓“特殊渠道”、“内部录取”、“保录承诺”等行为,提醒家长预防潜在的诈骗行为。

甚至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也都开设严查材料、成绩造假问题。



这些“黑中介”的背后,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互联网上一大批“留学博主”、“牛剑藤学霸家长”。

前不久,有位小红书上自称毕业于哈佛工程学院(即SEAS学院)的“学霸”,被爆出学历是假的!

有人扒出,她所提及的带奖学金的哈佛SEAS研究生offer,在过往的申请史上从未有人获得过;而且无论是哈佛毕业证书颁发典礼、毕业生手册、校友网络,都没有出现过她的名字或照片;连她的offer和学生卡都有PS的痕迹。



(图源:小红书)

无独有偶,还有一位自称毕业于剑桥大学经济系的20万粉博主,最近也被爆出开设的学习机构服务态度差,而且售卖的东西超级贵。

甚至还和家长有对赌协议——课时费一小时1600元;如果学生进了牛剑,课时费翻倍成3200元;进了G5,课时费变成2400元!

(图源:小红书)

“抢钱倒是明明白白”!这是家长给这位“塌房”博主的评价。

这些博主很多都只是“人设”,甚至博主本人可能都没有出过国,却靠着割家长的“韭菜”赚得盆满钵满。

很离谱的一个故事是,朋友身边有位拥有3个公司的高管,也听信了小红书里的某位“哈佛学姐”的故事,被割了韭菜……

强大的算法和推荐机制,让关键词锁定为“留学”、“文书”或者“DIY”的相关搜索用户,成了推广流量的目标客群,也成了国际教育”砖家们”的最佳“客(jiu)户(cai)”。



做精致的小红书留学博主,掌握流量密码变现不是难事。其背后有成熟的产业链运作,业务运作共分四步--

营造人设和故事

👩‍🎓‍👩‍🎓‍👩‍🎓‍



吸引潜在用户

👩‍🎨‍👩‍🎨‍👩‍🎨‍



转化为实际客源

👦👦👦



向机构获取返佣

💰💰💰



特别的流量密码是打着曝光留学黑料的引子,尤其是以过来人的口吻揭露黑中介,以打黑的名义吸引用户评论互动后,再分发PDF格式的“热门留学机构全方位测评”资料,吸引到目标客户后,借机推荐合作名录上的机构和它们的留学产品。



而这些PDF资料是从对标账号那里免费领来的,拿到后先去水印,替换掉一些内容,扩充一些复制来的评论,重点突出要推荐的机构,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文档。

这样一来,先加私信,后发资料的产业链就形成了。这些“营造出来的”留学博主日常就是回复评论、私信和发送“免费”资料。

还有一种是装成留学生(留子),随手发个录取通知书offer截图,附上一些激动慷慨文字,加上“终于上岸,成功与XXX分手”等等字眼的帖子,评论区往往被“求推荐”的水军淹没,制造出一片虚假繁荣,或者是营造出一种博主很火的氛围,也能吸引不少人关注。



但可怕的是,这些博主是否真的留过学、是否请的专业团队提供素材,有待考证。

因为小红书的笔记可以批量操作,且有专门教程培训班辅导写爆款文案。对于互联网来说,构建一个虚拟人设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

信息被卖来卖去,信任被磨得越来越平。在留学行业里,也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有客户咨询某中小型机构时候,公开要求机构申请保录取的项目,让正儿八经做留学服务的机构啼笑皆非。

赚取佣金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以攻击传统机构为由,将学生推荐给品牌、师资和服务质量都没有保证的“三无机构”,受伤的是留学生和家庭。





还有一批夺眼球的“博主”们,是中产家庭的虎妈牛爸。

一翻小红书笔记一大片“鸡进牛剑藤”的故事。雷同的标题、类似的图文排版模式,很像是有专人指导过的教程。仔细研读文字,发现一些“剑桥妈哈佛爸”的鸡娃攻略把孩子性别从男换到女,挂羊头卖狗肉比比皆是,最后都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机构,引流吸引关注。

复制粘贴的文字让原本的育儿经、经验分享变得冰冷且商业化,无形之中也在散播育儿焦虑。

这事放到美国大学系统里,就是一整个违反academic integrity,要被记录misconduct、严重还会遭到学校“勒令退学”。



但是小红书这样的社交平台上,是没有博主被勒令退学的说法。最多是发帖用户被举报、客户购买产品后发现货不对板或者服务上存在问题,另写一篇吐槽/避雷笔记罢了。

从现实角度来说,个人帖子的流量(能激起的水花)都没有引流贴买的广告来得多。所以,没有数据的加持,微小的骂声都会被庞大的广告贴掩盖。

在自媒体的时代,流量变现无可厚非,大家都在贩卖自己的人设、贩卖自己的故事。但问题是,这些“人设”都是东拼西凑、缝缝补补——改改别人家的故事,包装成自己的卖点,再去蹭流量赚钱,真的太离谱了。

这让原本已经很焦虑的家庭、孩子,觉得到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都非常优秀,从而降低自己的价值。

有家长戏称,自媒体上分享的孩子都太优秀了,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乐。





网络上信息很多,不只是小红书一个平台。在流量的时代,留学家庭怎么能不上当受骗呢?

防骗一、提高辨别“安利”和“流量”的意识。

大家在互联网上都会分享或者搜索攻略,“安利”是主动想要获取信息且有种草,而“流量”更多是被动接受大数据算法计算推荐后的机制。这样的新闻、流量密码看得多了,自然抵御机制就高了。



防骗二、多和专业人士沟通,提高自己的认知阈值以及被低成本流量带跑偏的意识。

术业有专攻,家长们很多都不是行内人,所以多多沟通、互通有无有利于打破信息差。

这里提到的专业人士包含但不局限于--

学校的学科老师和升学指导;

以往走过同样申请路线的朋友(多注意时效性,可能以前的方法不适用于现在);

中介机构(多聊几家,看看规划思路是否适合孩子的发展);

以及自媒体教育博主(看做博主的时长和粉丝受众)。

防骗三、接受自己或多或少总要成为“韭菜”的现实

坦然面对大数据时代,总是会被推荐一些并不想要了解、但是看到大家都在了解、被动了解后购买的事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