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德国这么做,威慑不了中国,还会自找麻烦...(组图)

6Park 时事 4 months



资料图

德国干了一件傻事。

不仅傻,而且损人不利己,更传递错误信号。

什么事?

9月13日,德国两艘军舰,“巴登-符腾堡”号护卫舰和“法兰克福”号补给舰,过航了台湾海峡。

看德国媒体的报道,声称这还是20多年来,德国军舰第一次通过台湾海峡。

没具体看统计,也不知道真假。

但如果是真的,20多年来一直没这样做,为什么德国军舰偏偏现在要来?

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留斯13日的解释是,当时德国军舰从韩国去菲律宾,穿越台海是“最短的路线”。

他并且补充:“考虑到天气条件,这是最安全的航线。这些是国际水域,所以我们要穿过它们航行。”

什么意思?

1,这是最短路线。

2,天气糟糕,这是最安全路线。

3,这还是国际水域。

感觉言辞凿凿,但这明显都是托词。

我看到,9月14日,我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李熹海军大校明确表态,就一段话:

9月13日,德“巴登-符腾堡”号护卫舰、“法兰克福”号补给舰过航台湾海峡并公开炒作。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全程跟监警戒。德方行为增加安全风险、传递错误信号。战区部队时刻保持高度戒备,坚决反制一切威胁挑衅。

一些的措辞,比如我们全程跟踪警戒,我们保持高度戒备等,我们都比较熟悉。

但最核心的是这一句:德方行为增加安全风险、传递错误信号。



此前一天,中国外交部记者会,路透社记者就相关问题提问,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明确表态:

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台湾问题不是什么航行自由问题,而是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我们尊重各国依据中国法律和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在相关海域享有的航行权利,但坚决反对打着航行自由旗号,挑衅和危害中国主权和安全。

德国啊德国,你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挑衅和危害中国主权和安全。

德国不知道问题严重性吗?

应该知道,所以,德国一方面军舰穿越台海,另一方面竭力低调,还找了个理由“考虑到天气条件,这是最安全的航线”。

我看到,德国这样的骑墙做法,有德国媒体都看不下去。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就撰文说:“一向喜欢表现得很潇洒的(德国)国防部长,现在为两艘德国军舰穿越台海提供的理由,说这是最短的路线,且是考虑天气情况下最安全的选择——这听起来很德国,很简短也很谨慎,并不具有多少火药味。”

嗯,听起来很德国。

文章接着说,“但是有两点,柏林方面不应该忘记:首先,如果要更好地贯彻对华政策和亚洲政策,德国需要加强对外贸易的多元化。然而现在德国对中国的依赖性仍然很高,政界也没有采取多少应对措施。其次,德国联邦国防军不必去威慑中国(也根本做不到),而应该去威慑俄罗斯。德国国防政策的重点在欧洲,而不是远东。”

当然,这是德国媒体的看法,观点也未必都正确。但有一点也是很清晰的,德国你威慑不了中国,你这样做,完全是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最后,怎么看?

完全个人观点,还是粗浅三点吧。

第一,德国,就是想低调地献个投名状。

献给谁?

献给西方,更献给美国。

尤其考虑到俄乌冲突,德国和美国矛盾很多,在台湾海峡一本正经地来打卡一下,也是让美国放心,我和你站在一起。

另外,为了缓和中国的愤怒,德国国防部长又特意找了个天气的理由,因为走这里“最安全”。

德国啊德国,毕竟也是西方响当当的大国。但用一位网友的话说,这次穿越台海,更展现了“替帝国老板跑腿时的艰辛与卑微”。



第二,德国,确实传递了错误的信号。

什么错误信号?

这不会带来安全,反而增加风险。

这根本不是航行自由问题,而是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

打着航行自由旗号,其实是挑衅和危害中国主权和安全。

而且,这也不符合两国关系大局,损害中国人对德国的友好感情。

试想一下,如果中国军舰,也去佛罗里达附近这样走走,也去英吉利海峡附近这样走走,也去德国附近这样走走,美国会乐见?英国会高兴?还是德国没任何意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我们,还是要保持清醒和冷静。

清醒,是因为这个世界,总有人唯恐天下不乱。

以前是英国军舰、加拿大军舰,更频繁的是美国军舰,现在又是德国军舰,纷纷来台海打卡。

什么打卡?

不过是展现一下存在,制造点流量而已。当然,也不排除其他一些国家军舰,也会来此向美国献上投名状。

冷静,是因为国际斗争更加复杂和尖锐。

我们斗智斗勇,不惹事更不怕事。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所以,不管哪国军舰来,只要不怀好意,我们自然会跟监警戒,自然会保持高度警备,自然会反制一切威胁挑衅。

毕竟,这里是台海,事关中国核心利益。

毕竟,今天的中国,不是伊拉克,不是利比亚,也不是叙利亚,更不是120年前的中国。

毕竟,外国列强架起几门大炮就能打开中国大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德国啊德国,这份投名状,真够傻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