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政府投资纳美股是“资敌”?常州做法值得鼓励(图)

大鱼新闻 财经 1 week, 5 days



作者|贾拥民

均衡研究所学术顾问

浙江大学跨学科中心特约研究员

8月30日,易方达纳斯达克100ETF联接基金发布了中期报告,报告中披露了该基金前十名持仓所有人,常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该基金第一大持仓所有人。



易方达纳斯达克100ETF,跟踪纳斯达克100指数,该指数由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的、总市值最大的100只非金融行业股票构成,是科技成长类公司的代表性指数。简单地说,就是常州投资集团通过购买“易方达纳斯达克100”间接投资了美国纳斯达克指数。



提前四年布局,投资翻倍

相关信息显示,常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12亿元,是常州市政府的产业投资平台和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向上股权穿透,第一大股东为常州市人民政府,持股比例90%;其余10%的股份则由江苏省财政厅持有。

在组织架构上,常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设4个投资管理部门,分别负责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认购业务、创投业务、对国内知名股权投资基金进行战略投资、负责二级市场股票买卖等业务。

具体到创投业务,常州投资集团主要投向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支持科技创新,推动常州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分散投资,常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从2020年6月开始持有该基金,至今连续持有四年之久,累计买入337.06万份,买入均价1.53元,投资金额为515.84万元。最新价格3.16元,市值为1081.98万元,四年涨幅翻倍。

常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该基金最大的场内份额持有人,占上市总份额比例达到5.92%,但这只基金的投资金额占整个常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对外投资的比例很低,515.84万元的投资金额在集团同类投资比例中小于0.5%。

以这么小的比例去冒险,比例很谨慎,获得了翻倍的收益。从投资角度,没有什么问题。



政府投资美股是“资敌”?这种理解太肤浅

但作为政府,其行为不能只看“赚不赚”,在此之前,还要回答的问题是:这样做对不对?比如,这是不是拿钱“资敌”?

理论上,当更多的资金涌向纳斯达克,肯定会刺激股票上涨,给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带来更多的资金。这些公司中,有中国公司,但主要是美国公司。所以,用最狭隘的观点去评价,要扣个“资助美国科技创新”“资助美国卡中国脖子”也说得过去。

不过,这么下结论太简单、甚至偏狭了。

纳斯达克共有3341家上市公司,其中,有245家中国企业。这当中,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海油、中国石油、中国人寿、中国联通、中石化,也有新濠博亚娱乐、尚德太阳能、分众传媒、网易、中芯国际、百度、携程、新浪等民企和科技企业。

境外上市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拓展融资渠道,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对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从证监会到各个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海外上市的政策。这些上市公司,也促进了美国资本市场的繁荣。那么,显然不能说在美上市就是对的,在美投资就是错的。

实际上,能投资国外资本市场,正是国家的制度安排:QDII,即“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这是指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资本市场未开放条件下,在国内设立,经有关部门批准,有控制地,允许境内机构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业务的一项制度安排。

设立该制度让国内投资者可以直接参与国外的市场,并获取全球市场收益,也有利于人民币汇率更加平衡、更加市场化,减少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盈余。

所以,常州政府的行为,在投资上是对的,在政治上也没错。



“把中国的钱拿去买美国的股票”,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中国买美债。实际上,在中国民间舆论中,“买美国国债等于资敌?”“万一美国赖账怎么办?”之类的质疑很多。中国一直是美国国债海外第二大债主。6月份,中国就增持美国国债1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4亿元),总持仓增至7802亿美元。

不过,地方政府购买纳斯达克指数基金,和央行购入美债还是不一样的。关键不同之处在于风险。

美国国债相当于是无风险投资,而投资美股却有一定风险。所以本质上说,地方政府买纳斯达克指数的问题就在于,这是一个有风险的投资。万一亏了,谁负责?

当问出这个问题时,逻辑上会出现一个更荒谬的地方:如果仅仅从投资角度,买纳斯达克指数,可能比投资国内的科创企业风险更小。那么,对于政府来说,到底该怎么做?

所以,常州投资集团买纳斯达克指数,让人觉得违和,很多人觉得是因为买了美国的股票,但其实是因为政府的角色多了“直接赚钱”这个任务。



常州政府的投资多样化努力值得鼓励

近年来,合肥模式爆火,很多城市看到后都去学习复刻,争相拿出国资去投资新兴产业。合肥与蔚来的合作在前,不少城市都投了新能源车企。从更大层面来说,城市地方政府“投行化”“风投化”,就是政府成立产业投资基金,以“投”代“引”,用直接的股权投资吸引明星企业和项目落户,目的在于带动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不过,现在下结论或许过早。

近日网络上突然出现“蔚来宣告破产”的虚假信息,虽然随后辟谣,但无风不起浪。2023年,蔚来归母净利润亏损高达211.5亿元,亏损幅度同比大增45%。根据统计,2018年~2023年,蔚来累计亏损金额达到866.3亿元。

蔚来并没有出现扭转趋势的信号,2024年第一季度,蔚来实现营业收入99.1亿元,同比下滑7.2%;净亏损51.8亿元,同比扩大9.4%;交付新车3万台,同比下滑3.2%。

虽然蔚来汽车CEO李斌表示:“我们从成立到现在还不到10年,特斯拉从成立到盈利也用了16年。”

但是,现在新能源车的技术发展阶段,完全不一样了。如今已经不是电动车技术初起阶段,而是进入成熟产能竞争阶段。今年以来深圳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下跌,跌幅在5%—10%左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汽车行业利润率为5%,2024年1—4月,汽车行业利润率进一步下滑至4.6%。

价格战、利润下滑背后是产能过剩。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利用率仅在57.47%。新能源车行业出现整体产能利用不足的行业趋势,背后是规划、投资的产能过多。究其原因,除了市场化的融资热,国资和地方政府也助推了这一趋势。



根据各省市“十四五”规划、在建项目及车企产能计划测算,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能预计可达3661万辆,接近2023年产量和销量的4倍。

在这个背景下,评价蔚来与合肥,更大层面上的,评价政府变投行,政府变风投的模式,还需要在更长时间去看。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处于政府强大主导和承接技术转移的大背景下。因为承接的是成熟的技术转移,已经过市场甄别,承接技术一方已知高速公路、地铁、发电厂、水坝、核电站、纺织厂、炼钢厂乃至股份制、股票市场的技术和经济合理性,只要上马,有量、有速度即可,无须试错,也不会损失效率。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政府强势主导,用财政,去补贴、去入股,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实际上有四个前提:

首先,技术方向是明确的,高速公路、发电厂等等,不存在不确定性,肯定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第二,技术是可流动的,很容易获得国际最新技术;第三,这些政府主导的项目,更偏向应用技术。第四,全球市场是开放的。在这四个前提之下,政府主导的大型基建项目,或者企业项目,多数是成功的。

不过,20多年的极速发展已经让中国一定程度上走出了纯承接技术转移的阶段,来到另一个拐点的门槛上,现在整个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光伏、新能源车,仍然部分具有这些特质,所以,基本是成功的。但也正因为这些特质的部分丧失,现在遭遇了一些困难。

那么,过去的经验还能不能应对将来的问题?“大基建”模式与“大风投”模式是否依然有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政府在下一个阶段,在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给出正确的定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