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台风珊珊猛烈来袭 中国游客体验中日救灾差异(图)

6Park 生活 1 week, 6 days



今年的10号台风 “珊珊”,8月28日起在日本九州登陆,带来暴雨、强风和巨浪。这场缓慢移动的风暴席卷整个日本列岛,使日本多个地区发生大规模洪水和山体滑坡,民众日常生活面临重大威胁,迄今为止已经造成7人死亡和上百人受伤。

不过,日本政府和民众仍冷静对待台风来袭,给来自中国的游客带来深刻印象。观察人士指出,中日两国对待灾害的逻辑,似乎有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专讲“感人故事”,日本注重“防灾措施”。

日本共同社9月1日报导,“珊珊”于当日中午在日本近海降为热带低压,而受到台风和潮湿空气等影响,日本列岛各地出现创纪录的雨量,暴风和浸水造成的住宅受损达到一千户以上。

据日本气象厅称,自8月下旬起,包含台风期间,日本静冈县和宫崎县降雨超过900毫米,三重县和德岛县超过700毫米,爱知县、高知县、大分县和鹿儿岛县,本次也都降雨逾600毫米,而神奈川县和熊本县则超过500毫米。

此外,由于台风 “珊珊”移动缓慢,笼罩日本的时间长达3至5天,这也增加了长期降雨和洪水的风险,导致日本交通网络、企业和其他基本服务瘫痪。往来东京与大阪间的日本运输大动脉“东海道新干线”中断超过三天,直到9月2日才全面恢复行驶。

不顾天灾频传中国游客仍热爱日本旅游


虽然今年日本天灾频传,但日本国家旅游局(JNTO)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的访日外国游客人数达到329万2500人,创下了单月历史新高。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人数最多,达到了77万6500人,同比增长147.8%。

中国大陆跃居访日外国游客人数的第一位,是自2022年10月日本在疫情后放宽口岸管理以来首次。这也显示,虽然中日之间存在大量争议、中国仍然禁止进口来自日本的水产品,但是这一切并未影响中国游客访日的热情。官方统计数字显示,来自中国大陆的访日游客正在呈现恢复态势。

而对于这次在日本遭受台风影响的中国游客来说,“珊珊”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亲眼目睹日本政府和民众如何应对自然灾害。近年来,中国当局因应对自然灾害不力而备受批评,许多情况下都是因为管理不善而导致民众遭受巨大苦难。透过观察日本的做法,中国游客表示从中了解到了有效备灾和应对策略的宝贵经验。

在上海一所学校担任的教师、曾多次赴日旅游的张可告诉美国之音,日本防灾做得不错,“这个是大家一直都知道的”。

虽然因为台风、加上先前的地震,而临时取消了一家人赴日本九州旅游的行程,并获得了全额的机票和住宿退款,但张可还是表示对日本的防灾印象深刻。

张可说,其实中国大陆有一些网络平台,无论是Bilibil(俗称B站)等影音网站、或是一些个人的博客等,人们常常会谈到日本的防灾经验,而且普遍认为,日本的防灾准备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而有关亲身经验方面,他解释,“我觉得未来可能就是说,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到日本旅游,那他们就更有机会看到这方面的东西。”跟中国很多地方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

不只是防备台风

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9月3日举行地震和海啸的年度防灾演练,有880万人参与。大阪府在当地时间周二15时00分起,在大阪各地一并举行训练。除了模拟地震发生、也会演练海啸时的避难措施。政府还安排在当地时间15时3分,发布地区邮件和紧急速报邮件。

根据日本大阪府政府公告的演练资讯,这项演练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明白,“发生地震时,首先要进行保护自身安全的行动”,以及 “摇晃停止后,要做好预防海啸的准备”。

曾在中国留学多年、专攻环境政策的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JIIA)研究员饭岛佑美告诉美国之音,日本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根据以往的灾害经验,日本高度重视备灾工作,“即提前做好准备,在发生灾害时将损失降到最低”。

饭岛佑美表示,在这方面,每个日本公民都有“主人翁意识”,经常在家中和工作场所做备灾工作。日本也强调为建筑物和其他硬体,做好防灾准备的重要性。

饭岛佑美说,“中国也经历过许多灾害,但与日本相比,中国人的'主人翁意识'似乎较弱。我曾在北京生活过,虽然北京人经历过沙尘暴等灾害,但他们对台风和地震的经验不多,很少人提前做好防灾准备”。所以当大雨导致中国的道路淹水时,有些人则会抱怨政府没有提前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不过张可则认为,近年随着中国民众自然灾害避险意识的提升,“大家也越来越关注这些灾害”。他解释,由于这几年自然灾害高发,包含中国大陆这几年,无论是北京、郑州、四川等地,都遇到极端天气下的暴雨、风灾,在这种情况下,其实中国民众的防灾意已不断提高。

成熟的防灾换来减灾

曾在香港和中国大陆求学、并在日本置产的上海一家基金经理周先生向美国之音表示,相较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日本的优点在于,虽然日本天灾频繁,但长期的各项灾害避难尝试,透过基础教育体制、并进行周期性的演练和检核,使国民自小培养防灾的观念,“因此在重大灾害发生时,相对有条不紊地将资源、人力整合到位、有效救灾,值得其他国家参考。”

周先生未获得其所工作的单位授权采访,因此不愿向美国之音提供完整姓名。但他愿意分享他自己在日本经历的防灾处理,以及日本与中国大陆和香港的防灾经验比较。

周先生多次在日本旅游期间,都遇到了自然灾害。包含在大阪附近的和歌山县遇到台风侵袭、以及多次小规模的地震。但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16年1月遇上的关东大雪。他当时被困在内陆的山梨县、遇上了新干线停驶,只能搭乘巴士回东京。但仍对日本的灾害处置印象深刻。

他说,从山梨县回到东京的路途上,每个公车站都已经放上了40公斤装的大包粗盐,准备用来融雪,“就是在大风雪后,融雪工作队实施之前,对应物资就已经到位了”。此外,他也清楚日本人一旦遇上这种自然灾害,日本当地就会在各个超市、商场公布灾难的紧急集合点。如果遇上有海啸的可能,还会公布海啸可能的淹水区,“让人印象深刻”。

专家:中日防灾存在文化差异

饭岛佑美认为,在救灾方面,中日两国也许存在着“文化差异”,“中国媒体倾向报道中国军人的努力和救援的感人故事,而不关注灾区受苦受难的灾民,这似乎不利于吸引远方民众的关注,也不利于培养防灾意识”。

周先生也说,日本居民自我疏散和自救能力远优于亚洲其他国家。饭岛佑美解读,在日本,根据过去的经验,日本民众都知道救灾效率很重要,而没有秩序的援助是不受欢迎的,“例如,我们会根据当地人的需求,并使用指定的方式来提供物资。这是因为无计划的援助反过来会混淆当地的局势”。

然而在中国,饭岛佑美指出,政府的立即行动似乎更为重要,“中国总理倾向立即访问受灾地区,在物资和志工方面也重视立即行动,强调速度”。而如果中国政府应对不当,重大灾难的发生可能会导致对政府的谴责。因此,“这很可能是需要展现救灾的速度和绩效,并提供一些正能量故事来控制人们的情绪的理由”。

一年之前,当中共高层聚集在北戴河避暑之际,“杜苏芮”台风残流云系在北京周边地区肆虐,北京及河北灾区的灾民见不到习近平的身影,也听不到中央组织救灾的声音,很多来不及撤离、而身陷困境、险境的灾民死伤枕籍,激起强烈民愤。

去年中国自然灾害频发,一至三季度全国受灾人口达到8911.8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至少3082.9亿元人民币(约合420亿美元)。分析人士当时指出,习近平政府面对天灾预警不足、救灾不力、指挥失当,加重了受灾和损失程度,致使一些灾情的人祸因素大于天灾因素。

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特别是中国游客的到访,饭岛佑美说,目前日本正在努力加强向外国人传播关于自然灾害和防灾的信息,以应对海外游客人数的迅速增加,“我希望中国游客(能)提前了解这些信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