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把“龙”的英语改成“loong”而不是dragon
大鱼新闻 文化 4 months, 1 week
中国官媒把“龙”的英语改成了“loong”,而不是“dragon”
随着青龙之年“甲辰年”的临近,关于中国传说中神兽“龙”的英语称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传统的“dragon(龙)”翻译在近年来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而“loong(龙)”这一新的提法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GTN近期在一场活动的报道中,率先采用了“Loong Year”和“Loong Dance”的译法,这一举动无疑为“loong”的推广加了一把火。随后,微信平台上的“上海文联”也发起了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的中国网民倾向于使用“loong”作为龙的英语表述。
在中国人看来,西方的“dragon”与中国的“龙”在文化内涵上有着天壤之别。中国的龙是祥瑞的象征,寓意着吉祥、权力和智慧;而西方的龙则往往被描绘为邪恶、凶猛的生物。因此,许多中国人认为,继续使用“dragon”作为龙的英语翻译,无法准确传达中国文化中龙的真正含义。
网友们对于这一话题的讨论也异常热烈。有人指出,“dragon”一词在英文中通常指的是有翅膀、会飞的大蜥蜴,这与中国人心目中的龙形象相去甚远。因此,他们支持采用“loong”这一新的译法,以更准确地表达中国龙的特征。
还有网友提到,龙和“Dragon”在文化意义上本就不同,就像凤凰和“Phoenix”之间也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一样。西方文化中没有真正的龙,而中国文化中的龙也不是西方所理解的“Dragon”。因此,使用“loong”作为龙的英语翻译,有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减少误解和混淆。
也有人认为,“loong”这一译法其实早已存在,只是过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广。现在应该是时候正本清源,回归正确的翻译方式了。他们指出,这并不是要纠正国外的翻译习惯,而是我们自己首先要用对词汇,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可见,关于龙的英语翻译问题已引发了中国网民们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无论是支持“loong”还是坚持“dragon”,大家都希望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龙?loong?dragon?
国际社会能否理解中国理念、了解中国文化、看懂中国故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译外的翻译水平。作为中华民族重要象征的龙,在其翻译上就一直存有争议。到底是用已经为人熟知却与欧洲神话中的恶兽同名的dragon,还是使用专有名词loong更为合理,众说纷纭。
2023年12月22日,广州龙狮队球员摩尔在比赛中 王菲摄/本刊
1
谁在翻译中国龙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译龙记录是马可·波罗于13世纪口述、19世纪出版的法文书籍《马可·波罗游记》。书中把龙译为dragon,但是在地名中把龙音译为loung。14世纪来中国的方济各会修士鄂图瑞克,用拉丁文serpens(蛇)称元朝宫殿里的龙,这个词对应的英文词是serpent(大蛇)。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出版《华英字典》,把龙译为dragon。这之后,dragon成为比较常用的译龙方法。
但是也能发现使用loong的例子。1809年,英国传教士马希曼在一本研究汉字的小册子里把龙注音为loong,他在1814年出版的《中国言法》一书中沿用了这一做法。1817年,英国外交官在他的中国游记中把龙王庙音译为Loong-wang-Miao;1864年,上海英租界地图把南京路旁边的一条小路龙泉园译为Loong Ze Yuen;1882年,在华工作的美国牧师沃克在一篇文章中用loong作为对应龙的名词,这篇文章的标题是:Pagoda,Loong and Foong-Shooy(宝塔,龙和风水)。
由此可见,外国人在用dragon和serpent等意译龙的同时,也使用loung和loong音译“龙”这个字。
2
龙不是dragon
dragon一词的本意是欧洲神话中一种被虚构出来的动物,它的形态主要是粗壮的蜥蜴身体上长有一对蝙蝠肉翅,也有一些是蟒蛇状的。该动物形象多带有负面色彩,欧洲有大量英雄杀死恶龙、拯救公主的神话传说,很多欧洲国家和地区至今仍每年举办盛大的“圣乔治节”活动,纪念曾经杀死恶龙的武士乔治。
事实上,很早就有人意识到中国的龙不是dragon。前述美国牧师沃克1882年的那篇文章就指出了这一点。1923年,美国人、“中国通”海斯在上海出版了一本英文书籍《The Chinese Dragon,龙》,指出龙和dragon在外形、性情和人们对它们的态度这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1931年,长期在中国工作的牛津大学汉语教授苏慧廉牧师在英国皇家亚洲文化协会做了一场报告,指出“这两种东西是如此地不同,为它们取不同的名字显然是明智的”。
2017年11月13日,在阿联酋迪拜航展上,一名参观者在“翼龙”无人机全尺寸模型前自拍 赵丁喆摄/本刊
1961年,美国华侨黄定国等人在一本英文书籍里写道:“和西方邪恶的dragon不同,中国龙是行善的、仁慈的生物,被尊为江河湖海的神圣统治者。龙是强大而温和的,它给大地带来雨水,促进作物生长,给辛苦的农民带来凉爽。”该书也把龙译为loong。
最近几十年,国内学者也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1987年,翻译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吕炳洪撰文指出: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吉祥,但是dragon则表示凶暴。1991年,资深英语专家葛传槼认为:“dragon这个词用于人是‘可怕的人’,不是‘可敬的人’,所以to hope(that)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是‘望子成凶’,不是‘望子成龙’。”国内学者持相同观点的学术论文还有很多。
3
改译之争
由于龙长期被译为dragon,导致龙的形象在国际社会相当负面,于是有学者提出,中国不要再用龙作为形象标志。这一建议在2006年见诸报端后引发轩然大波,“弃龙风波”的激烈争辩声中,人们注意到改译龙为loong的建议。
但反对改译的声音也随之出现。比如有人认为:“译龙为dragon已经约定俗成,改了外国人就看不懂了。”改变约定俗成的译法一开始的确会造成一些困惑,但已有先例在前。比如,碳酸饮料CocaCola最初进入中国时,没有标准中文译名,一些销售商将其音译为“蝌蝌啃蜡”,后来才被改译成“可口可乐”。韩国首都被称为“汉城”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改称“首尔”后,也迅速被全世界接受。
也有专家指出,英语辞典的dragon词条中已经有两个解释,一是恶魔,象征混乱和灾难,二是东亚神兽,象征力量和好运。很多人据此认为已经没有必要改译龙了。然而,辞典只是对词汇使用现状的描绘,并非证明这种使用方法是合理的。一个单词承载两个截然相反的含义,会给英语使用者带来极大的麻烦。他们每次看见这个词,都要困惑一下:“此时这个dragon代表什么意思呢?是魔鬼还是神兽?”
此外,外国电影里也会有作为正面角色出现的dragon,这也是很多专家教授坚持不必改译的原因。但这些“好的”dragon仍然会偶尔表现出负面性情,例如喷火烧毁房屋桥梁、攻击吞噬动物甚至人类,剧中人也时刻担心它们突然野性大发。此前,德国学者裴德思发表了一篇英文文章称:“欧洲的dragon根本没有变得友善,它们只是被降服了。”
4
不拘一格的翻译
尽管有些朋友担心让人们改用loong有难度,但实际上,loong的翻译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
比如,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脑芯片龙芯(Loongson),享誉国际市场的翼龙(Wing Loong)军用无人机,杭州亚运会官方合作伙伴长龙航空公司(Loong Air),东风汽车的东风龙擎(Loong-Gine)货车发动机,中海油的海龙(Hai Loong)系列品牌,不一而足。
影视剧中,loong也开始作为主角登场,例如动画片《我的爸爸是条龙(Daddy Loong)》。近期,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对龙年、龙舟、龙年生肖邮票的报道里,也将龙译为loong。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东西外国没有对应物,造成无法直接翻译。对此,为中国特有事物创造外文新名字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本身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比如,jiaozi(饺子)、taiji(太极)、qigong(气功)等。《柯林斯英语词典》也早已收入Yuandan(元旦)和Chunjie(春节)这两个词。
当然,我们也不必拘泥于音译,如果意译比较简洁,也可以意译。比如韭菜盒子如果音译为jiucaihezi,对外国人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但如果译为Leek Box(leek意为韭葱,box意为盒子、匣子),则更简洁,更容易推广。即使音译,也不必拘泥于汉语拼音,英国一家公司把中国白酒译为Bye Joe(英文字面意思为“再见,乔”),一个醉醺醺的人向朋友说再见的形象跃然纸上,音义形俱佳。与其说这是翻译,还不如说是文学创作。
媒体:龙译成“Loong”,关键还要讲好“Loong”的故事
讲好“Loong”的故事,真正让这个单词,连同着单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丰富意象等被更多人接受与熟知
甲辰龙年的序幕拉开,关于“龙”的各种话题也越来越热。据报道,很多网友晒出的龙年活动照片中,很多“龙”不再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
其实“Loong”也不是一个新的翻译。根据学界的说法,“Loong”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什曼在翻译《论语》时,对翻译中用到的基本汉字进行了注音,其中对“龙”的注音便是“Loong”。但他后面解释的时候,依然使用了“Dragon”这个词。
而“Dragon”作为龙的翻译,历史也很久远。专家介绍,在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里就有“Dragon”这个词,他应该是从外形上观察认为中国建筑上的龙和西方“Dragon”这个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后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出了史上第一部《华英字典》,里面就将龙译为了“Dragon”。这部《华英字典》的影响非常深远,“Dragon”这个词一直延续了下来。
之所以要改翻译,有观点是认为西方的龙口吐烈焰、巨翅长鳞,是暴虐的形象;而中国的龙则腾云驾雾、掌管天时,是吉祥的寓意。当然,这个区分有点粗线条,但中国龙和西方龙生长于不同的文化语境、有着巨大的形象差异,也是事实。
关于龙的翻译之争,其实已经断断续续持续了几十年时间。这多少也说明了一个事实:“Loong”作为一个标准翻译,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还没有达到理想化的程度,否则也就无所谓“争议”了。
改一个翻译并不难,就像网友晒出的不少龙年活动照片,“龙”就是loong了。但比翻译之变还需要用心与着力的,其实是讲好“Loong”的故事,真正让这个单词,连同着单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丰富意象等被更多人接受与熟知。
不妨套用一下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能指与所指的概念:能指就是“Loong”这个语言符号,它的拼写和发音;所指则是“Loong”背后的形象,人们听到“Loong”脑海中就自觉把它和一个形象对应起来。只有能指和所指俱全,语言才能起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所以,需要不断地创造“Loong”的所指,让这个单词获得实在的意义——即“Loong”作为单词不能虚空呈现,在现代社会,它需要伴随着设计、文学、动漫、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以一种具体可感的方式进入世界文化语境,让所有人真切看到这是一条不同于“Dragon”的“Loong”,从根本上改变语言习惯。说白了,“翻译”只是第一步,“文化”才是下半场。
汉语词汇进入外语世界、创造新的翻译,并不罕见。据媒体报道,add oil(加油)、moo shu pork(木须肉)、shumai(烧卖)、qigong(气功)、tuina(推拿)、qipao(旗袍)等都曾被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收录,在英语世界直接使用这些词语都不会有太大障碍。
这些词汇改变了外语表达,是因为它们出现得足够频繁,产品创造、文化表达足够多,才在语言习惯中“入乡随俗”。可见,人们如果希望“Loong”也成为一个标准翻译,更需要做好这些“文章”。
仔细想想,人们讨论龙的翻译,当然不只是一个语言学的讨论,而是真心希望中国独特的文化积淀,能够以一种更加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而既然是“文化积淀”,更要遵循文化的发展逻辑,在春风化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获得更广泛认同。
随着青龙之年“甲辰年”的临近,关于中国传说中神兽“龙”的英语称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传统的“dragon(龙)”翻译在近年来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而“loong(龙)”这一新的提法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GTN近期在一场活动的报道中,率先采用了“Loong Year”和“Loong Dance”的译法,这一举动无疑为“loong”的推广加了一把火。随后,微信平台上的“上海文联”也发起了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的中国网民倾向于使用“loong”作为龙的英语表述。
在中国人看来,西方的“dragon”与中国的“龙”在文化内涵上有着天壤之别。中国的龙是祥瑞的象征,寓意着吉祥、权力和智慧;而西方的龙则往往被描绘为邪恶、凶猛的生物。因此,许多中国人认为,继续使用“dragon”作为龙的英语翻译,无法准确传达中国文化中龙的真正含义。
网友们对于这一话题的讨论也异常热烈。有人指出,“dragon”一词在英文中通常指的是有翅膀、会飞的大蜥蜴,这与中国人心目中的龙形象相去甚远。因此,他们支持采用“loong”这一新的译法,以更准确地表达中国龙的特征。
还有网友提到,龙和“Dragon”在文化意义上本就不同,就像凤凰和“Phoenix”之间也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一样。西方文化中没有真正的龙,而中国文化中的龙也不是西方所理解的“Dragon”。因此,使用“loong”作为龙的英语翻译,有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减少误解和混淆。
也有人认为,“loong”这一译法其实早已存在,只是过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广。现在应该是时候正本清源,回归正确的翻译方式了。他们指出,这并不是要纠正国外的翻译习惯,而是我们自己首先要用对词汇,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可见,关于龙的英语翻译问题已引发了中国网民们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无论是支持“loong”还是坚持“dragon”,大家都希望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龙?loong?dragon?
国际社会能否理解中国理念、了解中国文化、看懂中国故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译外的翻译水平。作为中华民族重要象征的龙,在其翻译上就一直存有争议。到底是用已经为人熟知却与欧洲神话中的恶兽同名的dragon,还是使用专有名词loong更为合理,众说纷纭。
2023年12月22日,广州龙狮队球员摩尔在比赛中 王菲摄/本刊
1
谁在翻译中国龙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译龙记录是马可·波罗于13世纪口述、19世纪出版的法文书籍《马可·波罗游记》。书中把龙译为dragon,但是在地名中把龙音译为loung。14世纪来中国的方济各会修士鄂图瑞克,用拉丁文serpens(蛇)称元朝宫殿里的龙,这个词对应的英文词是serpent(大蛇)。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出版《华英字典》,把龙译为dragon。这之后,dragon成为比较常用的译龙方法。
但是也能发现使用loong的例子。1809年,英国传教士马希曼在一本研究汉字的小册子里把龙注音为loong,他在1814年出版的《中国言法》一书中沿用了这一做法。1817年,英国外交官在他的中国游记中把龙王庙音译为Loong-wang-Miao;1864年,上海英租界地图把南京路旁边的一条小路龙泉园译为Loong Ze Yuen;1882年,在华工作的美国牧师沃克在一篇文章中用loong作为对应龙的名词,这篇文章的标题是:Pagoda,Loong and Foong-Shooy(宝塔,龙和风水)。
由此可见,外国人在用dragon和serpent等意译龙的同时,也使用loung和loong音译“龙”这个字。
2
龙不是dragon
dragon一词的本意是欧洲神话中一种被虚构出来的动物,它的形态主要是粗壮的蜥蜴身体上长有一对蝙蝠肉翅,也有一些是蟒蛇状的。该动物形象多带有负面色彩,欧洲有大量英雄杀死恶龙、拯救公主的神话传说,很多欧洲国家和地区至今仍每年举办盛大的“圣乔治节”活动,纪念曾经杀死恶龙的武士乔治。
事实上,很早就有人意识到中国的龙不是dragon。前述美国牧师沃克1882年的那篇文章就指出了这一点。1923年,美国人、“中国通”海斯在上海出版了一本英文书籍《The Chinese Dragon,龙》,指出龙和dragon在外形、性情和人们对它们的态度这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1931年,长期在中国工作的牛津大学汉语教授苏慧廉牧师在英国皇家亚洲文化协会做了一场报告,指出“这两种东西是如此地不同,为它们取不同的名字显然是明智的”。
2017年11月13日,在阿联酋迪拜航展上,一名参观者在“翼龙”无人机全尺寸模型前自拍 赵丁喆摄/本刊
1961年,美国华侨黄定国等人在一本英文书籍里写道:“和西方邪恶的dragon不同,中国龙是行善的、仁慈的生物,被尊为江河湖海的神圣统治者。龙是强大而温和的,它给大地带来雨水,促进作物生长,给辛苦的农民带来凉爽。”该书也把龙译为loong。
最近几十年,国内学者也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1987年,翻译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吕炳洪撰文指出: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吉祥,但是dragon则表示凶暴。1991年,资深英语专家葛传槼认为:“dragon这个词用于人是‘可怕的人’,不是‘可敬的人’,所以to hope(that)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是‘望子成凶’,不是‘望子成龙’。”国内学者持相同观点的学术论文还有很多。
3
改译之争
由于龙长期被译为dragon,导致龙的形象在国际社会相当负面,于是有学者提出,中国不要再用龙作为形象标志。这一建议在2006年见诸报端后引发轩然大波,“弃龙风波”的激烈争辩声中,人们注意到改译龙为loong的建议。
但反对改译的声音也随之出现。比如有人认为:“译龙为dragon已经约定俗成,改了外国人就看不懂了。”改变约定俗成的译法一开始的确会造成一些困惑,但已有先例在前。比如,碳酸饮料CocaCola最初进入中国时,没有标准中文译名,一些销售商将其音译为“蝌蝌啃蜡”,后来才被改译成“可口可乐”。韩国首都被称为“汉城”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改称“首尔”后,也迅速被全世界接受。
也有专家指出,英语辞典的dragon词条中已经有两个解释,一是恶魔,象征混乱和灾难,二是东亚神兽,象征力量和好运。很多人据此认为已经没有必要改译龙了。然而,辞典只是对词汇使用现状的描绘,并非证明这种使用方法是合理的。一个单词承载两个截然相反的含义,会给英语使用者带来极大的麻烦。他们每次看见这个词,都要困惑一下:“此时这个dragon代表什么意思呢?是魔鬼还是神兽?”
此外,外国电影里也会有作为正面角色出现的dragon,这也是很多专家教授坚持不必改译的原因。但这些“好的”dragon仍然会偶尔表现出负面性情,例如喷火烧毁房屋桥梁、攻击吞噬动物甚至人类,剧中人也时刻担心它们突然野性大发。此前,德国学者裴德思发表了一篇英文文章称:“欧洲的dragon根本没有变得友善,它们只是被降服了。”
4
不拘一格的翻译
尽管有些朋友担心让人们改用loong有难度,但实际上,loong的翻译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
比如,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脑芯片龙芯(Loongson),享誉国际市场的翼龙(Wing Loong)军用无人机,杭州亚运会官方合作伙伴长龙航空公司(Loong Air),东风汽车的东风龙擎(Loong-Gine)货车发动机,中海油的海龙(Hai Loong)系列品牌,不一而足。
影视剧中,loong也开始作为主角登场,例如动画片《我的爸爸是条龙(Daddy Loong)》。近期,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对龙年、龙舟、龙年生肖邮票的报道里,也将龙译为loong。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东西外国没有对应物,造成无法直接翻译。对此,为中国特有事物创造外文新名字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本身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比如,jiaozi(饺子)、taiji(太极)、qigong(气功)等。《柯林斯英语词典》也早已收入Yuandan(元旦)和Chunjie(春节)这两个词。
当然,我们也不必拘泥于音译,如果意译比较简洁,也可以意译。比如韭菜盒子如果音译为jiucaihezi,对外国人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但如果译为Leek Box(leek意为韭葱,box意为盒子、匣子),则更简洁,更容易推广。即使音译,也不必拘泥于汉语拼音,英国一家公司把中国白酒译为Bye Joe(英文字面意思为“再见,乔”),一个醉醺醺的人向朋友说再见的形象跃然纸上,音义形俱佳。与其说这是翻译,还不如说是文学创作。
媒体:龙译成“Loong”,关键还要讲好“Loong”的故事
讲好“Loong”的故事,真正让这个单词,连同着单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丰富意象等被更多人接受与熟知
甲辰龙年的序幕拉开,关于“龙”的各种话题也越来越热。据报道,很多网友晒出的龙年活动照片中,很多“龙”不再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
其实“Loong”也不是一个新的翻译。根据学界的说法,“Loong”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什曼在翻译《论语》时,对翻译中用到的基本汉字进行了注音,其中对“龙”的注音便是“Loong”。但他后面解释的时候,依然使用了“Dragon”这个词。
而“Dragon”作为龙的翻译,历史也很久远。专家介绍,在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里就有“Dragon”这个词,他应该是从外形上观察认为中国建筑上的龙和西方“Dragon”这个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后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出了史上第一部《华英字典》,里面就将龙译为了“Dragon”。这部《华英字典》的影响非常深远,“Dragon”这个词一直延续了下来。
之所以要改翻译,有观点是认为西方的龙口吐烈焰、巨翅长鳞,是暴虐的形象;而中国的龙则腾云驾雾、掌管天时,是吉祥的寓意。当然,这个区分有点粗线条,但中国龙和西方龙生长于不同的文化语境、有着巨大的形象差异,也是事实。
关于龙的翻译之争,其实已经断断续续持续了几十年时间。这多少也说明了一个事实:“Loong”作为一个标准翻译,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还没有达到理想化的程度,否则也就无所谓“争议”了。
改一个翻译并不难,就像网友晒出的不少龙年活动照片,“龙”就是loong了。但比翻译之变还需要用心与着力的,其实是讲好“Loong”的故事,真正让这个单词,连同着单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丰富意象等被更多人接受与熟知。
不妨套用一下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能指与所指的概念:能指就是“Loong”这个语言符号,它的拼写和发音;所指则是“Loong”背后的形象,人们听到“Loong”脑海中就自觉把它和一个形象对应起来。只有能指和所指俱全,语言才能起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所以,需要不断地创造“Loong”的所指,让这个单词获得实在的意义——即“Loong”作为单词不能虚空呈现,在现代社会,它需要伴随着设计、文学、动漫、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以一种具体可感的方式进入世界文化语境,让所有人真切看到这是一条不同于“Dragon”的“Loong”,从根本上改变语言习惯。说白了,“翻译”只是第一步,“文化”才是下半场。
汉语词汇进入外语世界、创造新的翻译,并不罕见。据媒体报道,add oil(加油)、moo shu pork(木须肉)、shumai(烧卖)、qigong(气功)、tuina(推拿)、qipao(旗袍)等都曾被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收录,在英语世界直接使用这些词语都不会有太大障碍。
这些词汇改变了外语表达,是因为它们出现得足够频繁,产品创造、文化表达足够多,才在语言习惯中“入乡随俗”。可见,人们如果希望“Loong”也成为一个标准翻译,更需要做好这些“文章”。
仔细想想,人们讨论龙的翻译,当然不只是一个语言学的讨论,而是真心希望中国独特的文化积淀,能够以一种更加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而既然是“文化积淀”,更要遵循文化的发展逻辑,在春风化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获得更广泛认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