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痴迷裸照 到追捧《老后破产》 日本年轻人还好吗?

6Park 生活 10 months, 1 week

5月初到时候,大冰突然登上了微博热搜。一些人可能不知道大冰是谁,简单科普下,他是前山东卫视主持人,如今的畅销书作家,主要著作有《乖,摸摸头》《阿弥陀佛么么哒》《你坏》《我不》。

网上对于大冰作品的评论可谓是两极分化,一拨人觉得“矫情”,“装杯”,“用小学生的流水账,写成年人的酒后吹牛叉”。



另一拨人(大概率是中学生)则表示,“温暖”,“治愈”,“向往书中那种自由的生活”。

并且还发出了孔乙己式的疑问:读书怎么还分高低贵贱了?
我没完整读过这些书,所以也没资格发表评价,但是作为一个曾经为《幻城》、《三重门》而狂热的人,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畅销书,和以前真的不同了。
20年前,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的是《富爸爸,穷爸爸》,人人都想拥有财商的背后,是成千上万个想要实现阶层跃迁的普通人。
10年前,畅销书榜上的《乔布斯传》、《稻盛和夫自传》,是狂飙年代人们对于“成功”人物的好奇和追捧。
再后来,人们追《三体》,也看《白夜行》。
而现在,年轻人的书单变成了《活着》、《百年孤独》和《平凡的世界》。


从成功学到现实主义文学,畅销书变了,究竟是现在的读者不好糊弄了,还是大家都放弃鸡血、直接躺平了?

01

2001年,全国书店的推荐位上,都摆上了一本紫色封皮的书,《富爸爸,穷爸爸》。
你可能没系统读过这本书,但一定听过这些话:
“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为自己工作。”
“穷爸爸努力存钱,富爸爸不断投资。”



世纪之初,下海的浪潮带动了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在国人朴素的概念里,钱就该存银行,消息灵通、胆子又大的,就到股市里转一转。
那时,理财是电视里的专家们口中生僻的专业名词,财经书也是简单粗暴地教大家炒股票、炒黄金、炒外汇,而《富爸爸,穷爸爸》则用大白话告诉读者,你穷,是因为你没有富人思维。
2000年,正在炒股的汤小明偶然间读到了这本书,自掏80万元,将书引进了国内。
汤小明以前没做过出版,但营销却很有一套。
他为这本书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宣传语:智商、情商、财商,一个都不能少。还在全国 12 个城市做了“提高国民财富素养”的主题论坛。



“财商”这个概念,也搭了上中国经济如火如荼的大势。
《富爸爸,穷爸爸》出版的时候,中国股市正处于第六次牛市,上证指数从 1999年5月19日的1047点上升到2001年6月14日2245点的历史新高。
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的消息,也不断刺激着人心,人们摩拳擦掌,期待着在新世纪大展身手。
《富爸爸,穷爸爸》在国内出版后,迅速占据了多个畅销书排行榜,销量超过200万册,其场面之火爆,就连《狂飙》的导演都想让高启强读一读。

和这本书同时出现在畅销榜上的,则是鸡娃鼻祖《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

这本书记录了普通女孩刘亦婷,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成为“哈佛女孩”的故事,被许多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奉为圭臬,他们希望通过“抄作业”,让自己的孩子也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书中的一些方法论过于“点到即止”,刘母后来又特别推出了续作《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讲真的,这套教育方式放现在,恐怕能养活半个B站整活区up主,但在当时,人们对于成功的渴望太过强烈,市面上又很难找到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论,于是才有了哈佛女孩“培养手册”的火爆。
甚至有的家里,左手穷富爸爸,右手哈佛女孩,主打一个财富教育两开花。
不知道当年读过书的人,有没有成为富爸爸,有没有培养出下一个刘亦婷,但可以肯定的是,仅靠版税收入,两本书的作者都实现了财富自由。

02

人们对财富的狂热还未褪去,就迎面撞上了金融危机。
2008年,畅销书榜上出现了《货币战争》和《朱镕基答记者问》。
前者预测了美国2007年的次贷危机和随后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后者则启示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该向何处去。



严峻的外部形势,让身处洪流中的普通人开始思考大时代的命题。
但读懂时代,并不意味着能追上时代的步伐。
4万亿的基建投资,为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也刺激了房地产的野蛮生长,让无数人拍肿了大腿——如果能穿越时空,一定要在08年买房上岸。
世上没有后悔药,但时代总会有下一个机会。
2011年,一部《乔布斯传》横空出世,上市首周卖出37.9万册,45天就登上亚马逊畅销书的榜首。


与其说读者是对乔布斯感兴趣,不如说是对那个创造了划时代产品的人感兴趣。那是属于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Instagram 、推特、愤怒的小鸟……五花八门的手机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冲击着大众的视线,作为载体的智能手机几乎重塑了人们的生活。



乔布斯,就是那个创造神迹的男人。而8年后的《马斯克传》,却无法再现《乔布斯传》的辉煌,不是马斯克不够知名,而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逐渐分散到网络世界的边边角角,大众偶像的影响力日渐式微,畅销书的榜单上,也开始出现“粉丝文学”。2012年,光线副总裁刘同出版《谁的青春不迷茫》,把自己十年的青春疼痛集结成册,销量突破100万册;



2013年,在微博上写“睡前故事”的张嘉佳,将作品打包成《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销量突破1000万册。同年,大冰的第一本书《他们最幸福》出版,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小蓝书系列《乖,摸摸头》《阿弥陀佛么么哒》《好吗,好的》《我不》《你坏》《小孩》《乖,摸摸头2.0》《啊2.0》,累计创下了8000万册的销量。



作为参考,全球最畅销的哈利波特系列,年销量大概在3000万册以上。以上三位作家,并称为“校园文学三巨头”,他们的作品在中学生之间广为流传,收割着一茬又一茬年轻的读者。可能有人没读过他们的作品,这里为大家摘录几句“大冰文学”,供君欣赏:五味杂陈的烈酒,总好过温吞水一杯吧。

真正的孤独是高贵的: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愿乐于直面内心的你,最终拥有的是高贵的孤独:雨过天青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生如逆旅单行道,哪有岁月可回头。

03

就在大冰们纵横校园文坛的同时,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纷纷捧起了《活着》。


2012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将一度不受市场待见的现实主义小说,推到了读者跟前。
这一年,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问世,其后,《白夜行》《嫌疑犯X的献身》也陆续登上中国畅销书的榜单。
这一年,1947年发表的《围城》,和1962年首次出版的《百年孤独》,也登上了亚马逊畅销书的榜单。
同样回到大众视野的,还有路遥《平凡的世界》、余华的《活着》,还有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阿富汗作家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三体》系列,也在出版多年后“杀”入主流市场,成为虚构小说界绝对的王者。


有人从经典作品中寻找共鸣,也有人在网络小说里快意恩仇。《斗破苍穹》成为起点第一部点击量破亿的小说,连载于天涯论坛的《明朝那些事儿》光版税就超过4000万,网络作家南派三叔、唐家三少,更是多次登上作家富豪榜。

多元化的阅读,也让原本小众的书目进入大众视野。国内第一部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展示着非主流人群的生活。作家林奕含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揭开了被忽略已久的社会问题的疮疤。



红极一时的畅销书不再是“成功学”、“管理学”这种可以“学以致用”的工具书,而是变成了看似不够“有用”,却会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人心的书。
人们不再迷信权威,不再追逐速成的方法论,反而开始从网络小说中看见权谋,从经典作品中思考人生,跟着悬疑小说探索人心,也从科幻小说里观照现实。
20年来,人们读书的偏好一直在变。
世纪初的混沌中,人们开始摸索财富和教育的边界,于是有了穷富爸爸和刘亦婷。
狂奔年代里,人们笃信“成功人士”,于是有了《乔布斯传》《稻盛和夫记》。

在仰视欧美的浪潮中,还诞生了一批公共知识分子,于是有了《晓说》《看见》。
而现在的年轻人,在鲁迅的作品里,看见剥削与反抗,从余华的《活着》里,体会生命的坚韧,从苏东坡的诗词中,寻找失意时的解药。
畅销书在变,但不变的是,人们一直在尝试,寻找时代的答案。
反过来说,畅销书之所以称为畅销书,内核并没有变,它一直是时代情绪的参照。

尾声

日本网站“エンタメ生活”曾统计过日本历年的畅销书榜单,对比来看非常耐人寻味。
80年代,日本社会沉浸在经济爆炸的喧嚣中,畅销书的榜首,是《超级马里奥兄弟完全攻略》;



90年代初,消费主义高涨、荷尔蒙喷发的日本人,将宫泽理惠的全裸写真集《Santa Fe》送上1991年的畅销榜,人们看《东京爱情故事》,沉浸在《日本可以说不》的优越中;

到了1996年,经济泡沫开始戳破,畅销榜上出现了励志鸡汤《脑内革命》和讲婚外情的《失乐园》;



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失去的十年”后,畅销书榜单开始充斥着减脂、美体、食谱的生活方式类书籍;


而现在,年轻人看的是《中年漂流》《老后破产》《穷忙族》,荷尔蒙枯竭了,躺平了,爱咋咋地吧。
从豪情万丈无限可能,到逆来顺受萎靡不振,畅销书的背后,藏着日本经济的变迁。
从这个角度来看,什么类型的书会成为畅销书,不是偶然,而是时代的必然。
内容矫情也好、写实也罢,一本书是否畅销,甚至完全不受作家的意志、文采的影响。畅销书,只是具象化了的时代情绪。
走什么路,就看什么书,日本殷鉴不远。
接下来,我们走什么样的路,决定了什么样的书将会畅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