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领养的华裔小孩哭诉:我睡觉时眼皮上贴胶带(图)

大鱼新闻 文化 11 months, 3 weeks


新闻报道。(图片来源:《国家报》网站截图)

《国家报》报道,Alicia出生在中国,她在出生六个月时被一个西班牙家庭收养。如今,她已经25岁了。不过,她始终有一些奇怪的感觉。比如因为她亚洲人的长相,去杂货店时,华裔老板会和她说普通话。“我意识到他们因为我的外表而认为我会说这种语言。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觉得很奇怪。”她说:“我几乎与我出生地的文化完全隔绝。” 像她一样,很多被收养的国际儿童和年轻人接受了养父母文化的教育,因此他们与自己所出生的国家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根据社会权利部儿童观察站的数据,在西班牙,每年约有1000名男孩和女孩被收养。从2020年到 2021年,全国收养人数增长了25%。根据该机构的数据,收养人数从503人增加到675人。国际收养人数大幅下降。从2017年的531人下降到2021年的171人。但是提出收养请求的家庭有所增加,从五年前的693人提高至了现在的783人。减少的原因是一些原籍国对保护未成年人的立法进行了修改。

Alicia的父母在她小时候就告诉她,她是被收养的,但他们没有教她任何关于她出生的国家的知识。她说,他们像其他兄弟姐妹一样抚养她长大。“我希望我的父母能多向我介绍一下我出生国家的文化,让我以了解自己来自哪里。不过,在我家,不会看到和中国有任何关系。”她说,“无法了解我出生的国家,对我来说一直会带来困扰。尤其,当有人问我,你是西班牙人还是中国人?”这位正在学习心理学的年轻女子表示。

“被收养者之声”协会(La voz de los adoptados)主席弗拉维亚·瓜迪奥拉(Flavia Guardiola)表示,收养的孩子在抵达养父母的国家后,不会被告知他们的原籍国,也不会被告知他们的文化。“当他们长大后,有许多人因无法融入他们的文化而受到伤害。瓜迪奥拉表示, 很多时候,养父母会对收养的子女说,“对我来说,你就像我们一样。”事实上,这是一不承认养子养女的种族和他原生国家的态度。

Alicia说,文化冲突一直是有的。她记得自己还不到七岁的时候,一度曾试图改变自己的外貌。她偷偷从她父亲的办公室里拿来几条胶带,然后把它们贴在眼皮上睡觉。“我会带着它上床睡觉,希望第二天我能有一双大眼睛,而不是眯眯眼。”这件事没人知道。因为他想长得像他的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随着不断长大,各种“奇怪”或“不合时宜”的情绪增加。别人一句轻描淡写“你看起来不像西班牙人”,都会让她感到羞愧。她说,“因为当时我不认为自己是亚洲人,我认为自己是欧洲人。”

专门研究收养的心理学家蒙特斯·拉帕斯托拉 (Montse Lapastora) 解释说,缺少来自儿童原籍文化的参照物会造成身份认同的空白。“从我们出生的甚至更早,我们就需要一个轴来指导生活。如果和自己的原籍没有任何桥梁,你就会渐生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性会让你找不到归属感。”

这位心理学家强调,原籍的文化必须存在于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这样他们才能有参照物和认同感。“比如,可以从孩子原籍的国家寻找运动员、歌手、政治家和作家。孩子们也应该与来自同一文化的其他人接触。”他补充道。“有些来自国际收养的青少年会诉说自己的烦恼。比如和说着相同语言的人,在长相上却没什么特征。到了自己的原籍国,有着类似的长相,却语言不通,让人觉得陌生。”

29岁的Kinnari出生在印度。13岁时,她被带到了巴斯克地区。那时的她已经感知到,之前所了解的一切都改变了。语言、饮食,甚至穿衣方式。短短三个月里,Kinnari就学会了交流,她会说巴斯克语、西班牙语和英语。不过这位年轻的女性表示:她也知道,自己正在失去她所之前学过的梵语。

这位正在攻读政治学硕士的女性表示,她的适应速度非常快。虽然巴斯克地区的习俗已融入了她的内心,但很多时候她还是会感到不适。“看起来我做任何事情都很轻松,但背后是我和我妈妈都没有意识到的巨大压力。”

被收养者的身份建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孤独的,尤其是当他们来自截然不同的文化时。不过Kinnari是幸运的,她的母亲总是向她讲述她的原籍国,以帮助她继续热爱印度。她也有自己的印度朋友圈。Kinnari感叹:“对我来说,离印度越来越近是一种治愈。”

对于Kinnari和Alicia来说,远离他们出生的国家长大,意味着多年不断适应和接受的过程。虽然不住在印度或中国,但却无法磨灭一些来自出生地的东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