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张百亿大单落地中国,中欧关系越来越耐人寻味了(图)

大鱼新闻 财经 1 year, 2 months



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和欧洲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了。

最近,中国和欧盟之间密集发生了几件大事,都是用真金白银在投票。

有的是上百亿的大订单,有的则是逆势上扬的货物贸易。

但是,这真的是中欧关系不断升温的见证吗?

大洋彼岸的重锤,波及面越来越大。

中国的抉择,正在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当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避美国而不及之时,欧洲却抛来了橄榄枝。

去年,宝马官宣,将在全球建设六座电池工厂,欧洲、中国和北美各建两座,每座工厂的产能为20GWh。其中,欧洲和中国的四座工厂由中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动力电池子公司建设。

宝马称,上述电池工厂是为了满足将于2025年推出的下一代电动汽车平台车型需求,已向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授予总价值超过百亿欧元的电池生产需求合同。

超百亿欧元的大单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宝马为了下一代电芯的采购预算也就200亿欧元。换句话说,宝马把超过一半的预算以及三分之二的工厂建设工作都交给了中国企业。

目前,还没有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的这两家工厂会花落谁家。但根据两家电池企业所披露,两座欧洲工厂则都会选址匈牙利德布勒森市。

这个选择早有端倪。

2022年3月,亿纬锂能宣布在德布勒森市购买土地,计划建设工厂生产电池。8月,宁德时代宣布投资不超过73.4亿欧元在德布勒森建设电池工厂,响应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和大众等欧洲客户需求。工厂会分期建设,预计建成后总产能为100GWh。

如今,两家企业决策背后的考量都水落石出,一场横跨亚欧大陆的电芯布局开始了。

其实,宝马跟宁德时代有很深的渊源。

宁德时代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脱胎而来,原属于ATL的汽车动力电池部门。

给谁提供汽车动力电池呢?就是宝马。早在2011年,宝马就一眼相中了这个在未来即将成长为全球动力电池巨头的部门,为自己的一款电动车型供应电池,还慷慨地提供了几百页的技术文件,为宁德时代顺利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宝马还带出了真金白银。2018年7月,即宁德时代创业板上市后一个月,宝马在华合资公司华晨宝马就迅速跟宁德时代签好了长期采购协议,以及定制产线,直接预付长期采购款28.525亿元,以及支付产线定制费用8.15亿元!

根据财新的报道,这条产线属于宝马,并且按照宝马方面技术要求建设生产,属于“高度定制”。当时华晨宝马还拥有参与宁德时代股权融资的优先权。直至目前,华晨宝马中国电动车型所有的电池,均由宁德时代供应。

因此,这一次宝马再度带来百亿大单,也算是跟宁德时代再续前缘了。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经表示:“宝马集团是宁德时代特殊的、重要的合作伙伴。”

“特殊的”合作伙伴,真是意味深长。

时代,真的变了。

回想起1980年代初,中国制造的电池,简直惨不忍睹。

当时使用的是糊式电池。虽然这种电池在中国援越抗美、边境战争中发挥了大作用,但是其漏液、电流不稳定,品质是真不敢恭维。以至于当时战场缴获的干电池都是稀罕物。

今天,谁还稀罕那玩意。中国在2008年前后就生产了世界一半的电池,如今更掌握着新能源电池的巨大产能,让美国都忌惮不已。



另一张百亿欧元大单,则出现在广东湛江的一座岛上。

德国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投资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举行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仪式。

出席仪式的中国官员,规格之高,十分罕见。

而项目本身的投资规模,同样历史少有。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00亿欧元,是巴斯夫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项目。建设完成后,广东湛江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一期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主要包括年产100万吨乙烯及下游加工装置。自此,巴斯夫将每年为中国市场增产 6 万吨改性工程塑料,将该产品亚太区的总产能从 2023 年起提升至 42 万吨。首套装置还将采用 100% 可再生能源电力,巴斯夫目标到 2025 年为整个湛江一体化基地提供 100% 可再生能源电力。

从2018年的一纸备忘录开始,巴斯夫在湛江的这个一体化基地逐步破梦入实。

2019年1月,巴斯夫与广东省政府正式签署框架协议,明确巴斯夫在广东建立智慧一体化(Verbund)基地的规划细节。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认为,巴斯夫项目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具有重大价值。

因为像巴斯夫这样的产业上游制造出新材料,会像鲶鱼一样搅活市场,倒逼原有的庞大产业链推陈出新,及时适应。而这个趋势对于整车、电子这些具有较长产业链的企业而言,长远来看可以实现整体的升级换代,价值十分重要。

在欧洲能源危机下,巴斯夫加速布局中国,也是现实需要。

但你不能否认的是,一个德国的行业龙头毅然在中国砸下100亿去建造一个项目,至少能够说明,部分的欧洲资本仍然信任中国市场。



中欧的贸易关系似乎尚未遭受实质挑战。

去年9月9日,从西安始发的中欧班列,顺利抵达了德国汉堡。

这台列车可不简单,它是2022年开出的第一万列中欧班列。

过去三年,中欧班列“跑”出一条逆势上扬的曲线:2020年开行突破万列,达12406列;2021年开行15183列。而今年到达第一万列的时间,比去年提前了10天。甚至中欧班列还连续27个月保持了“月行千列”的水平。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与中欧班列通达的24个国家进出口3.45万亿元,同比增长7.3%;进出口值占中国同期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例达17.4%。

中欧班列开行后,河南郑州、重庆等城市的外向型产业实现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

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欧盟对华商品贸易额为4139亿欧元,其中进口3017亿欧元,同比增长43.3%。中国仍为欧盟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

最新的消息是,当德国联邦政府对中国航运公司中远集团入股汉堡港一个集装箱码头表示“担忧”的时候,汉堡港营销协会主席马特恩警告说:

“拒绝中国人不仅对港口,而且对德国都可能是一场灾难。”

欧洲是需要中国的。

首先,中国是欧洲最大的原材料来源国之一。德国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德国在原材料上依赖中国供应,93.5%的稀土需求靠中国满足,石墨(90.4%)、铋(87.1%)镁(79.8%)等原材料也大多需要从中国进口。

同时,电动车电池、半导体等行业也需要中国配件或原材料。欧盟估计,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到2030年,单单对钴的需求就将是目前的五倍。德国雄心勃勃的电动车构想需要锂,欧盟的需求到2030年可能会增长18倍。

此外,许多欧洲的药物活性成分也依赖中国。2020年,德国63%的药物活性成分来自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国家。欧洲的抗生素等药物也很大比例来自中国生产或提供原材料。

当然啦,中国也需要欧盟。早就有国内专家指出,面对美国,中国必须巩固住东盟、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伙伴。只要稳住这三个,外循环则无虞。

更重要的是,中欧的经济外交,与中美有着本质不同。

外交学院的毕阳提出,欧盟对华经济外交发生重大转变,正在从“以商促变”的旧框架进入“负责任共存”的新框架。

在利益面前,虽然新框架同样有着强烈的对抗性,但一个核心差异是,欧盟并不愿意完全对华经济脱钩。这就给中欧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

然而,变数一直存在。一旦现实条件发生变化,形势也可能逆转。

从根本来说,大国竞争从未停歇。我们今天的所见所闻,到底是关系升温的见证,亦或是高潮结束的刹那,犹未可知。



去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行。

这是两年多时间以来,成员国领导人第一次面对面探讨议题。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创始成员国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2017年成员国由6个增至8个。2021年,上合组织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约为23.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近四分之一,比成立之初扩大了13倍多。

最新的消息是, 伊朗签署了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备忘录。

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似乎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轨迹。

此次峰会的举办地撒马尔罕,曾是中国通向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的必经之地。背后的一个时代隐喻是,数千年来,唯有保持开放,才能在大国博弈中占据主动。

道阻且长,但必须坚定地走下去。

相关新闻